14
A+ 大旅行,从当下出走,来到一个因全然陌生而不带任何现实负担的场域,以一个完全的局外人身份,观察、捕捉和品味一切,从中获得逍遥感与幸福感。
1984年早春,戈尔丁夫妇搭乘一艘装备不足、亟须维修的旧游艇,沿着尼罗河开始了一趟埃及之旅。
作为小说家的威廉·戈尔丁,即使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也并不怎么引入瞩目,这或许与其作品的古典风格多少有些关系。例如他最著名的一部小说《蝇王》,就充满了强烈的宗教意味,甚至还有一丝神秘主义气息,因此不怎么讨当代小说读者的喜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威廉·戈尔丁六岁就开始尝试写作,后来在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不久转攻英文文学。
戈尔丁说,他与埃及之间似乎早就有“一种异常的交感共鸣”,所以当他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次年,收到出版社的邀约,希望他游访埃及,并以旅行的见闻为题材,创作一本游记时,便欣然接受了。他计划着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他的埃及之行:“我是,或者说曾经是一名水手。年轻时,我就乘船出海,二战期间加入海军……在那以后,我开着自己的航船行过欧洲北部海岸……那么,为什么不租用一艘船呢,我们可以住在上面,沿着尼罗河上下行进。”
虽然这次旅行开局不顺,但戈尔丁最终还是看到了一个神灵们离开后留下的古老国度,只是他曾经熟读的那些神话故事,似乎已经与这片土地毫无关系了。不过旅行中产生的贫乏印象反倒使戈尔丁平静了下来,他觉得,既然原本计划中的“发现之旅”已经无法实现,那就得另辟蹊径,找到新的灵感。在这本书里,他如实地记录了在埃及所遭遇到的一切,记录了那些外表极其难看的水泥村舍,记录了他眼中当地人的无知和荒唐,也写到了埃及人对欧洲殖民者的仇视,不过也有一些时候是令人惊喜的:某一个夜晚,“从客舱尾部窗子帘布的缝隙间,闪烁的星光倾泻而入;这璀璨的星空,也同样闪耀在关于这个国家的所有旅行图书中,只要那作者是个合格的游客。看着那瑰丽的星光,你会感受到纯净简单的快乐。”这样的时刻,也许能让对这趟旅行颇有些失望的戈尔丁多少获得一些安慰。
在戈尔丁看来,欧洲文化与埃及文化之间虽有冲突,“但与其说是东西方的冲突,倒不如说是南北方的差异。”不得不说,这样的把握颇为精妙,它点出了埃及那最吸引欧洲人的所在:既有异域情调,又与欧洲文化有着很容易感知到的亲缘关系,并非像东方那样遥不可及。这样的“异乡”,对于旅行者而言,其实是最具吸引力的。所以,他仍然试图好好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来解读埃及的前世今生。而他所企图穿越的,则不仅是从开罗到阿斯旺的自然地理环境,还有那远去的法老时代里飘浮着的、来自神明和巫师的魔幻气息。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旅行记述或许就更符合一般读者对于“旅行”的那种颇有些飘忽不定的潜在期待:从当下出走,来到一个因全然陌生而不带任何现实负担的场域,以一个完全的局外人身份,观察、捕捉和品味一切,从中获得逍遥感与幸福感。
想来,这大概也是很多人喜欢阅读游记的原因吧。而如果这些正是你渴望从阅读中得到的,那么这本出自英国老绅士之手的《埃及纪行》,或许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