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回首来时路 不忘初心永向前

叶桐
2018-12-14
2503

      ———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赴自治区首府演出综述

      本网首席记者 赵佳佳

      “北方的北方那片森林,绿波浩荡向天边延伸;嘎仙洞站在高处,饱经风霜目光深沉;北方的北方那片森林,林海深邃广阔无垠……”11月23日晚10时30分,伴着歌曲 《那片森林》,“向乌兰牧骑致敬”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首场《绿色长城》 专场演出在自治区首府圆满落下帷幕。
      歌声婉转,掌声不息。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的舞台上,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演员们面对近千名观众深情谢幕。此刻,他们的眼中饱含泪水、额头沁满汗珠。
      《绿色长城》主题大型专场文艺演出是自治区开展的“向乌兰牧骑致敬”惠民演出系列活动之一,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承办,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担任出演,此次演出也是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成立以来第一场专题演出,首次亮相自治区首府。
      10月初到11月末,将近2个月的艰苦排练,对于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所有的演职人员来说,是弘扬乌兰牧骑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对挚爱一生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深情诉说,是对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相拥、欢笑、泪流,回首来时路,他们不忘初心永向前。
      让“乌兰牧骑”旗帜在北疆万里绿色长城上高高飘扬
      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是一支扎根在中国最大重点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沃土的文艺团队,隶属于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始建于1952年。66年来,他们扎根林区、服务群众,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林区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文艺作品,足迹踏遍林区的千山万水、林场工队,他们迎风雪、冒严寒,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累计深入基层演出5000多场,观众达350多万人次,为广大务林人送去了欢乐和文明,被誉为“森林中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林区的心连心艺术团”。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如春风吹遍大地,温暖了全区每一名乌兰牧骑队员的心。一年来,从茫茫草原到浩瀚林海,红色文艺轻骑兵跨越万水千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是其中之一。特别是近几年,他们将弘扬乌兰牧骑精神落到实处,先后参加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旅游节暨高寒摄影节、森林山地运动节、美食节等大型文艺演出,创作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在林区各个时节深入各条战线工作一线,为基层职工群众送去了文化盛宴和精神食粮,为成功加入自治区企业乌兰牧骑序列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9月9日,在自治区党委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已成立了66年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文工团实现华丽转身,更名为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建的全区首批6家企业乌兰牧骑之一。
      绿色,是这片土地最美的底色。红色,是这片土地最深的烙印。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成立后,管理局党委高度重视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提出了到自治区首府演出的构想,并邀请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原主席盛明富、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副主席孙涛担任演出顾问,演出构架初步搭建成型。为完成演出任务,保证演出质量,成立了《绿色长城》专场文艺演出组织机构,管理局党委副书记赵宝军任演出筹委会主任,党委宣传部部长宋凯廷任副主任,下设节目演出、新闻宣传、后勤保障、安全保障四个小组,各组各负其责,工作落实到人,倒排工作推进表,确保工作紧张有序推进,“向乌兰牧骑致敬”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专场演出“备战”工作就此展开。
      为真正打造一台“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独具林区特色的大型歌舞剧,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与呼伦贝尔市敕勒歌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聘请了国家一级词、剧作家,曾获得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奖及话剧“金狮奖”等殊荣的专业舞台创作人才高山担任导演。为了呈现专业和完美的舞台效果,演出所有歌曲由国际首席爱乐乐团配乐、星座合音合唱团36名合唱演出者合音配合、20余种乐器演奏录制而成,为歌者演唱和演绎提供了强大专业技术支撑;专题文艺演出整合完成后,先期进行了预演,广泛争取多方意见,并对节目再次进行了修改与完善;聘请中央民族歌舞团首席灯光师关宇声到首府演出现场调配灯光,为演出圆满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90天“备战”带给观众最具时代特色的大兴安岭
      “已过12点,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即将到来,时刻准备着,加油战友们。”11月23日凌晨,橘黄色的路灯下,舞蹈队员杜志欣在朋友圈更新了一条状态,胜利的V手势定格在队员们灿烂的笑脸旁。此刻,距离正式演出不足20个小时。
      从今年10月8日进入集中排练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舞蹈队的演职人员们每天都处于“倒计时”状态。为了保证呼伦贝尔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参演师生的正常课程,队员们到海拉尔市进行异地排练,放弃了双休日,也放弃了对孩子、老人的陪伴。舞蹈动作由创作老师教给乌兰牧骑舞蹈队员,再由队员分组教给学生们,由于很多学生没有舞蹈基础,“摸爬滚打”的排练使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淤青、红肿。
      原创性是此次专场演出的一大亮点。演出之前,文字统筹、艺术总监、导演、作曲等人员组成的节目创作团队,深入乌尔旗汉、毕拉河、莫尔道嘎林业局等地进行为期1周的创作采风,他们走基层、进一线、翻资料、听故事,全面了解林区的生产生活,搜集大量有关林区的视频、音频、老照片和历史资料,为节目创作积累了大量鲜活素材和文化底蕴。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副队长、专场演出执行导演郭志义告诉记者,90%以上的节目都是原创,其中所有的舞蹈均是根据林区生产生活原型、林区山形地貌和植物特点等进行的创作,乌兰牧骑舞蹈演员们大多都是第一次接触作品,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可想而知的。
      特色性是此次专场演出的魅力所在。纵观整场演出,“森林”这一元素紧紧贯穿于“远山记忆”“森林情怀”“岭上家园”“林海放歌”4个篇章,如节目民歌联唱《兴安岭上》表达了林区职工群众与三少民族人民心手相牵、守望相助的美好生活画面;歌曲《林区的汉子》展现了务林人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品质;情景剧《山里的故事》 讲述了绿色林海中可爱的务林人们火热的生产生活故事,均凸显了“森林文化”这一特色。
      时代性在此次专场演出中得到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演出把“绿色长城”作为主题,《三代务林人的情怀》《火的洗礼》等节目,表达了林区历代开发建设者扎根林区、誓守绿色的生动实践,紧跟时代的脉络。而歌曲《习总书记到我家》则表达了务林人不忘党的关怀,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保护建设中再立新功的激情和豪迈。
      原创性、特色性、时代性贯穿整场专场演出,4个篇章、12个节目各有亮点,又相辅相成。讲述林区开发建设66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为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兴安务林人的执着坚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精彩“亮相”林区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攀升
      11月23日晚8时,一声声悠长的钟声仿佛打开了穿越时空的大门,开启了专场演出的第一篇章“远山记忆”。当一声声“顺山倒”的号子响彻剧院内外,现场观众无不被林区开发建设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执着与奉献打动,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精彩轮番上演,观众应接不暇。务林人的倔强与执着在歌声中传唱,绿色林海的豪迈与柔美活跃在舞者婀娜多姿的舞步间……灯光唯美、音效助阵,演出全程无主持人报幕,承接每一个篇章相连的是大屏幕投影,慷慨激昂的文字,厚重的音频解说,高度契合的画面,带给观众的是一台独具大兴安岭特色的视觉盛宴。
      演出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为包括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在内的首批6家企业乌兰牧骑正式授旗。
      自治区副主席李秉荣,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国资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驻内蒙古自治区专员办、自治区林草局、呼和浩特铁路局相关负责人,以及全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代表,驻呼部分企业干部、各族各界群众和部分高校师生等共同见证了这一光荣时刻。
      授旗仪式上,管理局党委书记陈佰山代表林区各族职工群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闫宏光,党委副书记赵宝军观看了演出。
      演绎林区的故事、唱林区的歌、跳反映林区的舞蹈,演员们把对大兴安岭的爱恋融入到每一个文艺作品中,深情且饱满、自信又从容,专场演出给首府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观众包女士说:“能在‘家门口’欣赏从林区远道而来的演员们的精彩表演,真的很激动。通过这场文艺演出,讲述了林区的历史,展示了林区的美丽,使林区在我脑海中变得生动而形象,有机会一定要去林区走走看看。”
      此次专场演出,新华社、人民网;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融媒网;林海日报社、内蒙古大兴安岭电视台等10余家媒体近20名记者来到演出现场进行了报道。各级新闻媒体强强联合,形成媒体矩阵,实现了报纸和网络融合,内宣和外宣互动,提升《绿色长城》主题大型专场演出的关注度、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知名度。
      实际上,早在专场演出前,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的演出已经得到了媒体的关注。今年11月19日内蒙古电视台《新闻联播》,20日央视一套《新闻联播》相继播发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送文化到一线演出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的广泛关注。内蒙古电视台首席摄像巴雅斯古冷曾跟随乌兰牧骑演员们送文化到一线,他说:“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林区人就像那莽莽大兴安,默默无语间繁育着茂密鲜活的生命,也培育了务林人浩瀚博大、幽深绵延的情怀,这情怀构筑起一道道绿色防线,守护着祖国北疆。”
      24日,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演职人员不辞辛苦,又将《绿色长城》主题大型文艺演出带到了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为铁路系统的一线职工和家属进行了完美演绎,进一步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推动文艺创新,增强文化交流,再次博得现场观众好评如潮,掌声不断。
      一首首经典歌曲,把大兴安岭最美好的故事传唱,记录着那片森林的深情与豪迈;一段段优美的舞姿,描绘着壮美内蒙古、多彩大兴安岭的盛世蓝图; 一场场专题演出,将林区时代画卷徐徐展开,为人们讲述着林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队长兰向明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以本次专场演出为契机,利用大兴安岭乌兰牧骑现有人员力量,将大舞台大节目改编为小舞台小节目,深入林区各单位开展巡演活动,提振林区广大职工群众精气神,紧密结合新时代要求,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传递党的声音,服务林区广大职工群众。为真正打造一台“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独具林区特色的大型歌舞剧,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与呼伦贝尔市敕勒歌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聘请了国家一级词、剧作家,曾获得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奖及话剧“金狮奖”等殊荣的专业舞台创作人才高山担任导演。为了呈现专业和完美的舞台效果,演出所有歌曲由国际首席爱乐乐团配乐、星座合音合唱团36名合唱演出者合音配合、20余种乐器演奏录制而成,为歌者演唱和演绎提供了强大专业技术支撑;专题文艺演出整合完成后,先期进行了预演,广泛争取多方意见,并对节目再次进行了修改与完善;聘请中央民族歌舞团首席灯光师关宇声到首府演出现场调配灯光,为演出圆满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90天“备战”带给观众最具时代特色的大兴安岭
      “已过12点,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即将到来,时刻准备着,加油战友们。”11月23日凌晨,橘黄色的路灯下,舞蹈队员杜志欣在朋友圈更新了一条状态,胜利的V手势定格在队员们灿烂的笑脸旁。此刻,距离正式演出不足20个小时。
      从今年10月8日进入集中排练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舞蹈队的演职人员们每天都处于“倒计时”状态。为了保证呼伦贝尔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参演师生的正常课程,队员们到海拉尔市进行异地排练,放弃了双休日,也放弃了对孩子、老人的陪伴。舞蹈动作由创作老师教给乌兰牧骑舞蹈队员,再由队员分组教给学生们,由于很多学生没有舞蹈基础,“摸爬滚打”的排练使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淤青、红肿。
      原创性是此次专场演出的一大亮点。演出之前,文字统筹、艺术总监、导演、作曲等人员组成的节目创作团队,深入乌尔旗汉、毕拉河、莫尔道嘎林业局等地进行为期1周的创作采风,他们走基层、进一线、翻资料、听故事,全面了解林区的生产生活,搜集大量有关林区的视频、音频、老照片和历史资料,为节目创作积累了大量鲜活素材和文化底蕴。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副队长、专场演出执行导演郭志义告诉记者,90%以上的节目都是原创,其中所有的舞蹈均是根据林区生产生活原型、林区山形地貌和植物特点等进行的创作,乌兰牧骑舞蹈演员们大多都是第一次接触作品,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可想而知的。
      特色性是此次专场演出的魅力所在。纵观整场演出,“森林”这一元素紧紧贯穿于“远山记忆”“森林情怀”“岭上家园”“林海放歌”4个篇章,如节目民歌联唱《兴安岭上》表达了林区职工群众与三少民族人民心手相牵、守望相助的美好生活画面;歌曲《林区的汉子》展现了务林人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品质;情景剧《山里的故事》 讲述了绿色林海中可爱的务林人们火热的生产生活故事,均凸显了“森林文化”这一特色。
      时代性在此次专场演出中得到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演出把“绿色长城”作为主题,《三代务林人的情怀》《火的洗礼》等节目,表达了林区历代开发建设者扎根林区、誓守绿色的生动实践,紧跟时代的脉络。而歌曲《习总书记到我家》则表达了务林人不忘党的关怀,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保护建设中再立新功的激情和豪迈。
      原创性、特色性、时代性贯穿整场专场演出,4个篇章、12个节目各有亮点,又相辅相成。讲述林区开发建设66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为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兴安务林人的执着坚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精彩“亮相”林区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攀升
      11月23日晚8时,一声声悠长的钟声仿佛打开了穿越时空的大门,开启了专场演出的第一篇章“远山记忆”。当一声声“顺山倒”的号子响彻剧院内外,现场观众无不被林区开发建设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执着与奉献打动,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精彩轮番上演,观众应接不暇。务林人的倔强与执着在歌声中传唱,绿色林海的豪迈与柔美活跃在舞者婀娜多姿的舞步间……灯光唯美、音效助阵,演出全程无主持人报幕,承接每一个篇章相连的是大屏幕投影,慷慨激昂的文字,厚重的音频解说,高度契合的画面,带给观众的是一台独具大兴安岭特色的视觉盛宴。
      演出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为包括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在内的首批6家企业乌兰牧骑正式授旗。
      自治区副主席李秉荣,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国资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驻内蒙古自治区专员办、自治区林草局、呼和浩特铁路局相关负责人,以及全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代表,驻呼部分企业干部、各族各界群众和部分高校师生等共同见证了这一光荣时刻。
      授旗仪式上,管理局党委书记陈佰山代表林区各族职工群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闫宏光,党委副书记赵宝军观看了演出。
      演绎林区的故事、唱林区的歌、跳反映林区的舞蹈,演员们把对大兴安岭的爱恋融入到每一个文艺作品中,深情且饱满、自信又从容,专场演出给首府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观众包女士说:“能在‘家门口’欣赏从林区远道而来的演员们的精彩表演,真的很激动。通过这场文艺演出,讲述了林区的历史,展示了林区的美丽,使林区在我脑海中变得生动而形象,有机会一定要去林区走走看看。”
      此次专场演出,新华社、人民网;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融媒网;林海日报社、内蒙古大兴安岭电视台等10余家媒体近20名记者来到演出现场进行了报道。各级新闻媒体强强联合,形成媒体矩阵,实现了报纸和网络融合,内宣和外宣互动,提升《绿色长城》主题大型专场演出的关注度、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知名度。
      实际上,早在专场演出前,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的演出已经得到了媒体的关注。今年11月19日内蒙古电视台《新闻联播》,20日央视一套《新闻联播》相继播发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送文化到一线演出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的广泛关注。内蒙古电视台首席摄像巴雅斯古冷曾跟随乌兰牧骑演员们送文化到一线,他说:“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林区人就像那莽莽大兴安,默默无语间繁育着茂密鲜活的生命,也培育了务林人浩瀚博大、幽深绵延的情怀,这情怀构筑起一道道绿色防线,守护着祖国北疆。”
      24日,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演职人员不辞辛苦,又将《绿色长城》主题大型文艺演出带到了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为铁路系统的一线职工和家属进行了完美演绎,进一步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推动文艺创新,增强文化交流,再次博得现场观众好评如潮,掌声不断。
      一首首经典歌曲,把大兴安岭最美好的故事传唱,记录着那片森林的深情与豪迈;一段段优美的舞姿,描绘着壮美内蒙古、多彩大兴安岭的盛世蓝图; 一场场专题演出,将林区时代画卷徐徐展开,为人们讲述着林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队长兰向明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以本次专场演出为契机,利用大兴安岭乌兰牧骑现有人员力量,将大舞台大节目改编为小舞台小节目,深入林区各单位开展巡演活动,提振林区广大职工群众精气神,紧密结合新时代要求,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传递党的声音,服务林区广大职工群众。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