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梧高凤必至 才涌竞奔流———内蒙古森工集团深耕“引育留用”沃土青年人才队伍不断涌现

包文君
2025-11-03
1159

□本报记者 赵兴祖 包文君 陈晓琳

深秋的牙克石,天高云淡,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大学生员工公寓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推门而入,暖意扑面,家具、家电、独立卫浴一应俱全。

“别看我们家都在外地,可住在这里就像家一样温馨!”29岁的内蒙古森工集团办公室综合科主办徐健高兴地说。这位2021年大学毕业后入职、2025年通过竞争性比选考入集团总部的年轻人,就是内蒙古森工集团“人才强企”战略的受益者之一。

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才引领企业的战略定位,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度融入自治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秉持“年轻人就是人才”的理念,构建“引育留用”的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队伍源头培养和战略储备,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青年人才队伍,让一批批青年才俊在大兴安岭的莽莽林海中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为林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精准引才广纳英才筑根基

当前,林区正处于全面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面对打造国内一流现代林业集团的艰巨任务,内蒙古森工集团以市场化改革为抓手,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引才工作模式,结合生态保护建设实际需要,围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需求,打破地域与身份限制,用诚意与平台吸引青年人才汇聚北疆。

内蒙古森工集团持续深化用工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市场化用工机制,建立起以合同管理为核心、岗位管理为基础的招聘体系,确保“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森工集团党委组织部、纪委、人力资源部组成专项招聘小组,先后走进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向高校学子抛出“橄榄枝”。

一场场人才济济的招聘会,一份份诚意满满的就业意向书,展现了青年人才对林区这片热土的向往,实现了内蒙古森工集团与各领域、各层次人才的双向奔赴。

数据见证引才成效:2023年至2024年,内蒙古森工集团通过校园招聘、社会公开招聘等渠道,累计引进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36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占比15%,“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占比7%,信息管理、生态保护、林下经济等专业人才占比超36%,人才结构持续优化。2025年,集团分层次、分批次引进39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3人(“双一流”院校硕士研究生12人,普通院校硕士研究生31人),本科生354人(“双一流”院校本科生19人,普通院校本科生335人),招聘规模创近年新高。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内蒙古森工集团通过前期调研各基层单位的人才需求,按年度、分批次制定招聘方案,确保每一名引进的大学生都能“人岗相适”,这种“精准滴灌”式的引才,让青年人才一落地就能扎根,一扎根就能成长。

伊图里河林业公司在森工集团引才框架下,以“兴趣赋能”为抓手,组建数智网络、机械维修、运动健身、文艺表演、新闻宣传等兴趣小组,让专业对口、兴趣相投的青年人才一入职就能找到“用武之地”。2025年新入职的大学生员工乌音嘎坦言:“公司的兴趣小组让我快速找到归属感,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让我这个外地姑娘很快适应了林区生活,也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系统育才构建全链条成长通道

为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内蒙古森工集团制定下发《内蒙古森工集团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24—2030年)》《内蒙古森工集团大学生员工跟踪管理培养实施方案》《内蒙古森工集团“三引进一培养”推进人才工作“强心活点”项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方案,加快形成具有林区特色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营造出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将优秀大学生员工纳入“中青年干部培训班”,2024年以来,两次从基层遴选10名优秀大学生“插班学习”,让他们与林区骨干同堂上课、同步锻炼。

满归森工公司发展规划部的张铭就是受益者之一。2021年入职的她,因工作成绩优异,今年4月晋升为四级中级职员,并在森工集团2025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中获得学习机会。她说:“从入职培训到中青班学习,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集团对大学生员工的重视程度和培养力度,我要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内蒙古森工集团紧紧围绕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聚焦大学生员工跟踪管理培养,以深化教育培训为引领,以强化实践锻炼为重点,以严管厚爱为保障,创新培养的理念、模式和思路,注重从政治上关爱、思想上关心、事业上培养、生活上关怀,推动大学生员工安心工作、健康成长。实行“双导师制”,为每一名大学生员工配备思政导师和业务导师,思政导师由大学生员工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负责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业务导师由骨干员工担任,手把手传授实操技能。同时,建立“一人一档”的成长档案,动态记录教育培训、实践锻炼、考核评价等情况,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员工融入林区、扎根林区、奉献林区。

大杨树林业公司通过系统化培养机制,为大学生员工搭建多元化成长平台。2023年入职的赵雪智历经产业发展中心、应急事务中心等多岗位轮训,2024年定岗到公司党委宣传部。两年来,她带头组建青年讲解员队伍,深入苗圃、瞭望塔等一线开展宣讲,让理论“活”在基层,并代表集团在“理响新征程”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国资委党委系统理论宣讲比赛中荣获优秀奖。“双导师带徒制让我收获满满,帮助我快速成长。”赵雪智说。

库都尔森工公司“90后”大学生员工侯景轩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层实践经验,在2024年科职管理人员公开竞聘中,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担任森林资源管理中心副主任。他说:“林区给了我们大学生员工一个发挥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我相信‘只要有能力,基层也有大舞台’。”侯景轩的经历,正是集团“打破论资排辈,让实干者有奔头”的生动写照。

暖心留才用“家的温度”留住人心

“林区不仅为我们大学生员工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平台,也赐给我们一生不变的爱情。”2025年10月19日,阿尔山森工公司大学生员工耿润泽与王雪纯在银装素裹的林海中举行了婚礼。这对2021年入职的大学生员工在公司举办的青年联谊活动中相识相知,如今又喜结连理。截至目前,仅阿尔山森工公司通过联谊活动就促成了18对青年员工组建起幸福的家庭。

2023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姜晓红通过校招加入绰源森工公司。同年10月,她与阿龙山森工公司的青年员工孙嘉明相识相恋,开始了近一年半的“异地恋”,2025年3月两位新人喜结良缘。此时,“团圆”成为夫妻俩最大的愿望。

姜晓红了解到森工集团有针对异地夫妻的“团圆计划”政策,便尝试提交申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就正式调入阿龙山森工公司与爱人团聚。她感激地说:“正是集团对大学生员工的好政策,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我要加倍努力工作,发挥专业特长,与爱人一道共同为林区发展贡献力量。”

想让人才“留得住”,既要事业有奔头,更要生活有温度。内蒙古森工集团聚焦青年员工的急难愁盼,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好创新创业、企业融入、婚恋交友等问题。实施“团圆计划”,充分考虑大学生员工夫妻双方异地工作、生活等实际困难,在条件以及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帮助解决工作调动问题,让夫妻团圆。同时,将“安居”作为留才的“先手棋”,本着安全舒适的原则,在集团总部建设大学生员工公寓,统一配置床、衣柜、热水器、厨卫等设施,实现拎包入住。

森工集团综合服务部副部长金颖介绍说:“我们将继续做好需求动态监测,优化房源调配,不断提升‘24小时管家式服务’质量,确保每一位入住员工感受到家的温暖,安心投身于集团的发展建设之中。”

基层单位的“暖心举措”更是精准对接青年员工需求。满归森工公司改造33间大学生员工公寓,网络、厨卫、家电一应俱全,还专门调配厨师提供“六菜一汤”的营养餐饮,解决青年员工的后顾之忧。“没想到公寓条件这么好,设施齐全,直接拎包入住,饭菜营养可口,这种踏实感让我一下子就有了家的感觉,更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2024年入职伊克萨玛旅游公司的大学生员工张家坤感慨地说。

根河森工公司针对异地大学生员工推出“饮食补贴”,每天餐标50元,个人仅需承担13元。新入职的大学生员工张海悦上班第一天,公司就安排她住进了设施齐全的公寓。张海悦说:“每天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下班就能吃到热乎乎的饭菜,在林区工作、生活一点不孤单。”

从“广纳贤才”到“系统育才”,再到“暖心留才”,内蒙古森工集团用一套“组合拳”,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在北疆林海找到人生的价值,让“扎根林区”成为触手可及的幸福选择。

北疆林海,生生不息;人才活水,奔涌而至。在这片热土上,一幅人才引擎助推林区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正等待着更多年轻人共同执笔,在大兴安岭的广袤天地间挥毫写就属于新时代的绿色华章。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