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报从即日起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走基层蹲点调研”专栏,通过林海日报社、内蒙古大兴安岭电视台记者深入基层“走转改”,采取调研与报道相结合方式,全方位展示林区开发建设以来的巨大成就和经验做法,营造共庆祖国华诞、共享伟大荣光、共铸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
本网记者 刘洪林 通讯员 李猛
第一个营造百万亩人工林,第一个停伐,开发建设73年来,绿色早已融入阿尔山林业局改革发展的血脉。
如今,在新一轮追梦逐绿的征途中,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和国土绿化,绿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一退一进之间,阿尔山处处展现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变化。
退得下 还得上
今年5月,种植户王喜全将300多亩土地退耕,种上了沙棘。说起退耕,王喜全当时很不理解,但在参加阿尔山林业局组织的学习考察后,他对土地的生产力有了新的认识。“无论是从考察还是种植后的实际情况看,沙棘产业确实是能够赚钱的好项目,刚种上,就有公司主动来联系沙棘收购、合作……”王喜全说。
经过前期在黑龙江林口县、辽宁省阜新、内蒙古赤峰等地的考察,今年春季,王喜全从林口县购买了28000株“深秋红”大果沙棘。王喜全的打算是,今年秋天再去购买沙棘苗木,把1000亩土地将全部退耕,种大果沙棘。
来到王喜全已种植沙棘的土地,记者看到,王喜全雇用的6名当地群众正在林间除草。目前,这些沙棘长势良好。
“4年后,一棵树产果能达到15———20市斤,到第5年盛果期,能达到30市斤以上。目前,已有多家公司上门联系,有2块钱一市斤保底收购的,还有3块钱一市斤保底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只要把前两年最艰难的时期熬过去,一切都没问题了。”王喜全说。
沙棘产值只是沙棘林收益的一部分。王喜全的沙棘林每行行距有三四米宽,他还有其他的打算。“沙棘苗除草完毕后,还要进行林间土地平整,空地上种上月见草,到第3年的时候还可以放养大鹅。”
在王喜全看来,沙棘产业不仅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当地百姓也能借上光。
“为了保证沙棘绿色天然的品质,不能使用除草剂,只能依靠人力,一人一天150元,能干一个月左右。等到1000亩土地都种上沙棘,常年雇用的人数至少10人,也能为当地百姓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王喜全解释道。
今年,阿尔山林业局落实了8925亩退耕还林任务。退耕的农户中,像王喜全一样投身沙棘种植和林药间作的不在少数。为了解除退耕农户的后顾之忧,阿尔山林业局除组织考察外,还与农户签订了承包合同,帮助和引导农户建立大果沙棘合作社,确保退得下、还得上,实现保生态惠民生双赢。
林业局的目标是,3年内营造5万亩大果沙棘。
逐新绿 再出发
退耕地块,农户忙着培育沙棘林;造林地里,林业职工同样忙着植绿护绿。
今年,阿尔山林业局国土绿化总面积为57745亩,任务量是往年的5倍多。造林时期,各造林场地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全局干部职工与时间赛跑,与树苗同行,比干劲、提效率、保质量,紧张有序投入到国土绿化工作中。
为提高造林效率,林业局为每个造林单位购置了3台整地机和3台起树机。在林业局贮木场今年的造林地块,577亩云杉树苗已经吐出了新绿,曾经以木材生产为主的单位已经完全转型到生态保护建设上来。贮木场主任王子海说:“今年春季,我们单位180人,连续造林20天,栽植了43000多株云杉,抓住了顶浆造林期,这也得益于新造林设备的投入使用。”
杜鑫是阿尔山林业局森防站的团干部,今年,除完成本职工作外,她又有了一份新的牵挂:看护她新栽植的一棵山荆子树。
在阿尔山采访期间,正赶上森林站在造林区域举行主题党日活动,杜鑫带记者来到了她的山荆子树旁。树干上悬挂着一个塑封的小卡片,上面清晰地标注着栽植责任人:杜鑫。虽然干旱时林业局会出动水车为树木浇水,但杜鑫还是会经常来看看她的责任树。“这里离我姥家比较近,每次来看我姥,我都会顺便给这棵树除除草,为生态保护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在今年的国土绿化行动中,在抓好常规造林的同时,阿尔山林业局组织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开展了以“每人一棵树、亮化阿尔山”为主题的义务植树活动,目前已栽植山荆子、稠李子等绿化树种5000余株。这项活动明年还将继续开展。
大规模的国土绿化,必将为苗木供应带来挑战,而林业局早有准备。
在阿尔山林业局种苗场,职工们正忙着将温室内的种苗移栽到苗圃地里。种苗场场长贾林强告诉记者,为了扭转种苗不足的局面,种苗场去年冬季利用智能温室培育了50万株落叶松容器苗,传统培育方法落叶松苗木培育期是2年,但是经过智能温室的培育,一年就可以上山造林。
此外,种苗场去年上报了稠李子、山荆子人工培育项目,得到批复后于去年秋季进行了种子采集。今年春季,种苗场播了5亩稠李子和3亩山荆子,能保证稠李子种苗8万株,山荆子种苗3万株,以满足国土绿化所需苗木。
今年,林业局的目标是育苗69亩,产苗量530万株。
珍视绿色,厚植绿色,生机勃勃的绿色阿尔山在务林人的守护中魅力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