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就曾听说在阿尔山地区的“哈达南沟”里发现了远古时期的岩画,我对此很是好奇,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却一直没有机会去领略这一神秘奇观。
3月23日,我终于有幸前往实地探寻岩画的真容。在向导的带领下,从阿尔山市林海街出发,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阿尔山林业局伊尔施林场施业区的“哈达南沟”。汽车停在山脚下,向导指向不远处的一座石峰说:“岩画就在上面”。我本以为岩画会处在密林深入,或是人们不容易触及的地方,但没想到这个岩画居然就在公路的不远处。沿着山坡向上走了约300米,我们来到山体半山腰处的一个突起的三角形石峰下面,这座石峰最前端是近乎垂直于地面的石壁,石壁垂直高度约15米左右,岩画就在这个石壁底部1米高处的壁面上。
这处岩画为两组朱红色彩绘图案,其中一组由三个图案组成,另一组由四个图案组成。岩画固然年代久远,但保存完好,没有脱落,岩画浸湿后更加清晰明辨,很容易就能看出图案中有鹿、狼或狗、骑着马的猎人形象,其中的一组图从左到右依次为一只长着一对七杈大角的成年鹿,鹿的后面是一只狼或狗,最后面是一个骑马的猎人,图案线条简洁粗犷,形象古朴生动,显然是骑马狩猎图,表现的是人类追逐野生动物的场景。更另我意想不到的是,在岩画的旁边和另一个壁面上,还有一些清晰可见的蒙文字样的黑色文字。
经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章了解到,阿尔山的这处岩画绘就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反映了远古先民在森林文明时期的生产与生活。依据该幅岩画所处的地点说明,人类文明在由森林走向草原之前就已经将马驯化,森林是马文化的起源。而岩画旁边的黑色文字为摩崖回鹘蒙古文题记,写于13-—14世纪,晚于岩画绘就的年代。该处题记是迄今为止在阿尔山地区首次发现的蒙古帝国或元朝时期文字遗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据了解,岩画是人类祖先通过在岩石上磨刻和涂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大兴安岭古称大鲜卑山,是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发祥地。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区域30余万平方公里崇山峻岭之中,陆续发现30多处、5000多幅彩绘岩画。这些岩画绘在高耸、险峻的山体和巨岩上,集中反映了人类祖先的远古文明,其中包括岩石崇拜、祖先崇拜等,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符号。从发现的岩画图案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上,大多具有唯一性,也就是每一种文化表象仅此一幅。(李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