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沈东滨
2020年3月27日,出于安全的考虑,吉文林业局贮木场的职工怀着不舍的心情拆除了专业线上的16架绞盘机。
据父辈们讲,吉文林业局贮木场建于1958年。1963年以前从山场运进贮木场的原条全部采用人力卸车,效率低还很不安全。1964年开始使用柴油绞盘机卸原条,卸车程序是:运材车行至造材台边,由索带工用索带兜绳将汽车的木材全部捆住,发出信号,指挥绞盘机手将原条绞起,卸在造材台上。1964年冬,改用电动绞盘机卸车。
1964年以前贮木场全部用人力装火车,1965年开始用柴油绞盘机架杆装车,每组4人,司机1人、车长1人,放楞、捆木、解索、拉大绳2人。车长作业于车上,给司机发出起、落、停信号,每辆车装车时间大概3个半小时,载量在45立方米左右。
绞盘机刚开始用于集材、装卸、选材、归楞时,存在很多缺陷。1981年,吉文林业局贮木场八级技术工人赵长青与王永福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改进,改制成功立新式绞盘机,解决了木材装火车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等问题。立新式绞盘机在道轨上自动移动,装车速度快,安全性高,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装车成本。此项革新成果在全国贮木场推广,一直沿用下来。赵长青1978年获黑龙江省林业战线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85年3月被评为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
早期的绞盘机房里没有取暖设施。冬天,司机穿着毡疙瘩、羊皮裤和羊皮袄,戴着棉帽子和棉手闷子。后来经过改进,在里面加了一个烧柴火的大铁皮炉子,用于取暖、烧开水、热饭等,改善了工作环境。每天早晨,专门有烧炉工把炉子烧热。但即使这样还是很冷,因为前窗只有一层安全网,并没有玻璃,凛冽的寒风直接从窗子灌进室内。到了夏季,白天车内如同蒸笼,还有瞎蒙叮咬。到了晚上稍凉爽一些,许多的蚊子、小咬又来围攻。
那时,一般人装一节火车需要两三个小时,但是也有快手,半个多小时就能装完一车。装车需要车上、车下配合,司机利用回空绳放出带搭钩的油丝绳,楞垛那边的捆绳工早已把原木摊平,钢索一到位,马上根据经验捆住几根原木。有的捆绳工图省事,想早点完成工作,就多捆几根原木,导致绞盘机超负荷工作,严重前倾,后排车轮腾空,很危险。捆原木少了也不行,绞盘机空做功,增加绞木的次数。一捆原木顺着搭在车皮边上的爬杠,绞起腾空后,原木会在空中摆动,技术高超的绞盘机师傅绞起的原木摆幅小,看车工用工具把腾空的原木摆正,然后给车长手势,车长再给司机发信号,司机果断地将原木迅速放空,“轰隆”一声,一捆原木落在车厢里。配合默契的班组,这一捆原木会顺溜儿地落在车内。配合不好的班组需要反复几次才能摆顺,费时间,载量也会受影响。
我在吉文林业局吉铁林场居住过。吉铁林场建于1960年,距局址10公里,两地之间隔着一条大河。那时没有能力修建大桥,林业局在那里建一个贮木场。1971年,贮木场有3台电动绞盘机,1981年又增加1台。
那时吉铁林场经常夜间装火车。我们不用出门,就会知道有没有夜装车。绞盘机启动时机器的“哽哽”声、架杆承重时的“嘎吱”声,还有一捆原木落在车皮里的“轰隆”声……在屋子里就能听到。夜装的场景很热闹,成排的高压汞灯将贮木场照射成白昼,木工、检尺员、造材工、运送捆车用具的,还有送水的……各工序职工各司其职,都在忙碌着。“哽哽”声、“嘎吱”声、“轰隆”声、劳动号子声、人们的嘈杂声,伴着油锯的轰鸣声,演奏出充满激情的劳动交响曲,展现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每年元旦都要搞开门红,就是山上工队提前两天存好木材,在元旦这天集中运进贮木场。这一天整个贮木场乃至整个林场都沸腾起来。繁忙的工人、来往的车辆,还有各种机械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让人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干劲十足。就连看热闹的居民也被劳动场面感染。工人们要连续奋战24小时,卸、造、选、归,这里唱主角儿的就是绞盘机,它承担着卸车、归楞等多道工序任务。
1965年以后,木材下山采用汽车拉原条运进贮木场,卸车主要用绞盘机,卸一车原条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还有危险。1989年冬,改用龙门吊卸原条,节省了卸车时间,还非常安全。
1998年,随着国家“天保工程”实施,林业局的木材生产任务逐年调减,有的绞盘机就闲置起来了。2002年,林业局关闭了曾经为国家生产商品材45万多立方米的吉铁林场贮木场,4台绞盘机随即拆除。
2015年,国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贮木场失去了功能,绞盘机也就成了摆设,拆除在所难免。为林区木材生产贡献半个世纪力量的绞盘机退出了历史舞台,也宣告一个时代成为过去,化作永久的记忆刻在林区人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