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编者按
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当前,正值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前往绰源森工公司重访颜士文,重走摩天岭,重温那或惊险或寂寞或温情的瞭望过往,感受他“赤子丹心耀北疆”的一腔赤诚。
颜士文是林区各条战线上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他的先进事迹,生动展现了新时代林区共产党员坚守初心、担当作为的精神风貌。今日,本报刊发《把答卷写在兴安大地上》一文,与您共同见证退休老党员颜士文用一生诠释爱党永不褪色、护林忠贞不渝的初心。
■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赵佳佳唐永朋通讯员杨威赵淼
兴安初夏,登摩天岭瞭望塔,举目远眺,山如丸,河如带,云雾时而缥缈,时而翻腾,满山叠翠,尽显磅礴之美。
今年71岁的颜士文深情地看着塔下,又若有所思地抬头望向远方,这位曾守护摩天岭20年的绿色守望者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他眼角的皱纹镌刻着岁月的痕迹,粗糙黝黑的双手紧紧地握着栏杆,但那温和红润的面庞上,一双“森林眼”依旧炯炯有神。
“2014年7月1日,我重回摩天岭老塔房一个人庆祝党的生日。”颜士文动情地说。退休后,他牢记党员身份,放不下守护摩天岭的职责使命,每年都会重走摩天岭,感受这里的一草一木,看到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树更绿了,看到守护摩天岭后继有人,便放心了。
时光匆匆,斑驳了岁月,却改变不了初心。这位古稀之年的老党员,用一生诠释爱党永不褪色、护林忠诚不渝,用执着和坚守承载着一名红色务林人对这片绿色大森林质朴深沉的爱,用信念和毅力将爱党护林的答卷写在兴安大地上。
“亲眼看见森林被无情的大火吞噬,心痛不已。如果有人瞭望,早点发现火情,就会避免损失。”———想到这里,他再也坐不住了,义无反顾登上摩天岭
摩天岭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南坡最高的山峰之一,海拔1456米,以突兀森郁、怪石嶙峋、地势险峻且雷击高发而著称。20世纪60年代,摩天岭上擎起了一座高高的防火瞭望塔,发挥着森林防火“眼睛”的重要作用。
1966年,一个雷雨交加之夜,一位名叫杨耕善的森林武警战士在摩天岭值班时被雷击倒不幸殉职。从此,摩天岭瞭望塔时隔20余年无人值守。20世纪90年代,摩天岭瞭望塔交由当时的绰源林业局(今绰源森工公司)管理。
杨耕善烈士壮烈牺牲的消息众所周知,当时绰源林业局森林防火办公室负责人在选派人员到摩天岭瞭望塔值守时屡屡碰壁。有的人甚至表示,宁可丢了工作,也坚决不去摩天岭。
1992年,当找到正在苏格河林场做护林工作的颜士文时,他却没有推脱。
人人都闻声畏惧的摩天岭,颜士文为什么去?20世纪80年代,红花尔基发生了一场重大雷电火,火势迅速蔓延到绰源林业局生态功能区内,颜士文作为林业局第二批扑火队员在山上打了整整6天火,看着一棵棵郁郁葱葱的大树被烧成了黑树干,颜士文满是心疼。那时,他就想,要是在高山上有个瞭望员,提前看到火情,损失就不能这么大了。
或许是在那一刻,一颗高山瞭望护林海的种子就在颜士文心中生根发芽了。
由于没有人愿意到摩天岭工作,颜士文只能只身一人前往,成了摩天岭瞭望塔第二任守护者。那一年,颜士文40岁,这一坚持就是整整20年。
颜士文回忆道,从绰河源镇出发要骑2个多小时的摩托,到了摩天岭山脚下,把摩托车藏在路边,还要背着自带的食物爬3个小时的山路。
一个人、一座山,颜士文的身躯显得是那么渺小,可他的坚韧执着又是如此伟岸。摩天岭的山路不同寻常,从山底到山峰要越过一大段石砬子,他只能手脚并用,从山脚一侧向上、向斜方攀登,锋利的石头将手、胳膊和大腿划破是常有的事儿。陡峭的山峰本无路,往来间已被颜士文开辟出了一条蜿蜒曲折的险路。直至1994年,公司顺着摩天岭峰底向峰顶70度左右的山峰上,建了一条436级台阶的木制梯子,至此,颜士文结束了攀岩登山之路。
摩天岭是树木的海洋、动物的天堂,但唯独不适合人居住。初建的瞭望塔是木刻楞结构的2层房,一层住人,二层用于瞭望监测。单薄的木板房,外面刮风时,屋体摇摇欲坠,发出“呜呜”的声音,恐惧直袭人心。无奈,颜士文自己带帐篷住在平台上,又因山上海拔高,几次还没等秋季森林防火期结束,山上就下起了大雪,把帐篷连带颜士文压在厚厚的大雪下。
“那天,天空有一片齐边的云彩飘动,我在塔上下来刚进屋,也就十多分钟,只听咔嚓一声,眼前全是火花,脑袋一晕就啥都不知道了。不知过了多久,醒来再去切断信号台的电源已经来不及了,台子都被雷电击冒烟了。”颜士文笑着回忆道,第二天一早,他下山报告情况,发现摩托车已经被雷击碎。
被雷击,颜士文没有退缩;被熊瞎子、猞猁等野兽侵袭,颜士文不怕;无法打井取水,下山背水、接雨水、化雪水,颜士文能克服,最难耐的是山上没有信号、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的孤寂。
就这样,颜士文守着大山,大山陪伴着颜士文,彼此成为最坚实的依靠。
“你不干、他不干,守护摩天岭的工作总要有人干。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必须要有责任心,即便再苦再难,都要把它干好。”———他用心用情用力守护万顷林海的一草一木,在摩天岭上书写苦乐人生
20年,共发现火情50余起,其中重大火情2起。
每次火情,颜士文都第一时间发出火警,准确报出起火地点、火势、风速、风向,为及时扑救提供准确的信息。
这是颜士文以塔为家,以山为伴,以苦为乐,退休前交给党组织的一份无愧于党、无愧于心的守望答卷。
如今,穿过砖木结构的新塔房后门,是颜士文曾20年驻守摩天岭瞭望塔的老塔房,是他在摩天岭上住过的第二个家。每次来到摩天岭,他都要到老塔房坐一会儿,看一看。
颜士文指着后屋的火炕说:“那时,我就睡在这个小炕上,屋外刮大风,屋里刮小风,没办法就只能用塑料布把四周围起来。板制材料用得多,就怕着火,等到炉火把屋子烘暖了就立马停火。”
颜士文又指了指外屋墙上被黄鼠狼嗑的一个不足拳头大小的洞,说道:“有一年从家带点新鲜鱼,都被它偷吃了。”
老塔房镌刻着颜士文的瞭望印记,也承载着颜士文对摩天岭瞭望塔割舍不断的牵挂……
每天清晨起床,颜士文先在塔上判断风力,观察天气状况,监测四周是否有烟带,如发现其呈条状,白天就要特别关注是否形成烟柱,如果不是,就可判断为大气。每天10时、12时、13时30分、15时定时向防火办(今应急事务处)汇报瞭望情况,随时发现火情,随时报。
“一杠差百里,在瞭望塔工作必须有责任心。”颜士文说。火情方位一旦报告错了,扑火队伍挨累是小事儿,造成森林火灾是大事儿。颜士文绝不允许,也从未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只要一有时间,颜士文就认真研究摩天岭地图,将坐标图、经度、纬度刻在工作的木桌上,刻在塔房外的大地上,刻在木刻楞塔房的地板上,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坎上。
每逢春秋两季森林防火紧要期,颜士文都端着饭碗坐在门口的木墩子上吃、在大风凛冽的瞭望塔上吃,生怕错失、迟报火情。
长期的野外工作,颜士文学会了观天象,还练就了瞭望的本领,并且形成了风停他睡、风起他醒的特殊生物钟。
颜士文深知,确定火情位置往往需要2个、甚至3个瞭望塔共同核准,为让测报数据更准确、详实,他利用回家休息的间隙到公司所属的各瞭望塔实地踏查,并在地图上标注与摩天岭的距离。
…………
一人、一塔,三餐、四季,颜士文将自己的全部与摩天岭紧紧地连在一起。
林区春秋两季森林防火期都在3个月以上,他除了断粮、没菜回镇上一趟,平时就守在摩天岭上。冬季虽然不用防火瞭望,但冬季木材生产需要转播生产信息,转播台就设在摩天岭上,需要维护和管理,因此,冬季颜士文也毫无怨言地登上瞭望塔。
摩天岭山峰陡峭,从峰底向上建有6.2公里的防火公路。由于坡度过于陡峭,盘山公路接近峰顶部分完全按“之”字形曲线设计,形成连续的9个“肘型”弯。顺山而上,陡石峭壁之间,一条仅有一侧铁链供人抓握的梯子,由悬空到嵌入山体,每走一步都是惊险与挑战,被人们称为“天梯”。
一年冬季,大雪封山,颜士文蹚着齐腰深的雪艰难爬行。豆大的汗珠顺脸颊落下,结出白色冰凌,双手的汗液透过毛线手套粘在冰冷的铁链上。突然,颜士文一脚踩空,从山崖上滚落下来,他顺手抓到一棵树的树干,但没停下,就在颜士文绝望地闭上眼睛的瞬间,一棵屹立于山崖之上的兴安落叶松把他挡下,救了他一命。回忆起此事,颜士文至今仍心有余悸。
颜士文自参加工作以来,曾在林场小工队当队长,当过小学代课老师,还做过护林员等工作。在外人眼中,这其中任何一项工作都比当一名摩天岭上的瞭望员要好。
颜士文却不这么认为。他说:“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不一样,我的理想是森林更绿、家园更美。我虽然并不富裕,但觉得比任何人都富有,能为国家看林子、为林区做贡献,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父亲和老叔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我将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他出生于革命家庭,备受命运的打击,深知忠孝两难全
2010年11月2日,绰源森工公司应急事务处会议室,全体党员激情满怀,见证了一位59岁的林业职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时刻。
这位林业工人就是颜士文。他身着绿色防火服,饱含深情,面向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拳,一字一句,铿锵有力,许下了对党忠诚的坚定承诺。
加入党组织是颜士文始终如一的红色信仰。他爱林护林,在组织最需要的时刻,做到了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职工认可他,源于颜士文面对困难从不畏惧、从不退缩,传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群众信任他,源于颜士文身体力行的模范本色,将寻常的工作做到极致,在极端艰苦的工作环境中,默默地守护着万顷林海和人民群众的安危。
听说过摩天岭险峻,未曾抵达的人无法领略它的雄阔;知道颜士文守望摩天岭,不曾走近他内心的人无法理解他的执着。
颜士文出生于山东德州市平原县,他的爷爷有两个儿子,都献给了国家。他的父亲是红四军团的一位连长,曾相继参加抗美援朝、解放天津、四平保卫战等,为革命奔走常年杳无音讯,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接到了父亲的来信。他的老叔牺牲于朝鲜战场,后被评为烈士。
母亲在他4岁时改嫁,从小无父无母的颜士文颠沛流离、孤苦无依,来到绰源林业局之后,从此便在这片兴安大地扎下了根。
1972年,正值青年的颜士文,收到了政府保送当兵的通知单,他二话没说填了志愿表格,且顺利通过体检,他决心要像父亲和老叔那样为国家做贡献。大姐听闻后苦苦哀求,恳请组织为颜家留后。最终,颜士文拗不过大姐的阻拦,不得不放弃从军。
但颜士文清楚,当兵保卫国家是做贡献,不当兵守护浩瀚林海也是做贡献。
于是,颜士文选择到组织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一个人默默驻守摩天岭,守着孤单与寂寞,错失了与母亲见最后一面的机会;错失了妻子生孩子时陪伴左右的重要时刻;错失了陪小孙子过“六一”儿童节的时机……再苦再难他从不与人说,即使面对生死考验也没能动摇他的决心,将对摩天岭的悉心守望记录在册,将对家的牵挂埋在心底,把对亲人的思念融入那一声声“喊山”之中。
2012年,颜士文退休了。本应告别摩天岭,但他没有离开,而是选择留下,继续无偿为摩天岭培养有经验的瞭望员。他相继带了6个徒弟,将自己毕生积累的宝贵的森林防火监测经验传授给他们。就这样,徒弟们得到他的“真传”后,被分到公司生态功能区各个瞭望塔,像他一样守护着这片绿色林海。
组织上理解颜士文的眷恋与不舍,提出返聘颜士文的想法。颜士文态度坚决地说道:“我是共产党员,有责任、有义务以老带新,党已经给我开了一份工资,我老颜绝不占公家便宜。”
从此,有近两年时间,颜士文都倾情守护着摩天岭,直到找到他认可且可托付的瞭望员,才安心下了山。但每年重走摩天岭仍是颜士文不变的坚持。
颜士文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工作在身边,女儿在外地成了家。退休后的颜士文本想多陪陪家人,可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儿子不幸患病离世,儿媳离家至今未归,留下了年幼的孙子,这给身体本就不好的妻子,带来沉重的打击。痛苦中的颜士文默默地扛下了所有。
党组织得知颜士文家的情况后,多次前来慰问,询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都被颜士文婉言谢绝。
“在岭上这么多年,防火都习惯了,一到防火期、清明节,有火情隐患的时候,无论天气怎么样,都得去镇区里走走、看看。”———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群众眼中揉不得沙子的“颜黑脸”,是退休党员心中暖心负责的党支部书记
走进颜士文的家,屋内摆放着一些简单、必备的家具,窗台、地上摆满各样菜苗和花盆,电视机旁一处显著位置摆放着一张荣誉证书,上面写道:授予颜士文同志全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家中处处彰显一位共产党员的清廉简朴。
“第六届(2015—2016)感动内蒙古提名人物”“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个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60年、70年“兴安脊梁”“林海先锋生态脊梁”“牙克石市第二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在记者的恳请下,颜士文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各类证书从袋子里一一拿出,看着桌子上张张证书、枚枚奖章和奖牌,记者不禁动容。“您获得了这么多荣誉,为什么家中仅摆放一张全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证书?”
“你们是我的老朋友了,才拿出来给你们看看,平时我从不拿出来。”颜士文说,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摆放这张优秀共产党员证书是为了时刻激励自己,不能忘了党员身份,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退休后的颜士文,被选举为绰河源镇绰强社区第六党支部书记,负责支部内40多名退休党员的组织生活。
放得下的望远镜,断不了的林海情。颜士文还主动到绰源森工公司应急事务处申请了写有“绰源林区防火督察”的红袖箍,每逢春秋两季森林防火期,他都主动到镇区街道巡护,特别是火险隐患较大的重点区域、容易疏忽的犄角旮旯区域,有效防止多起火情的发生。
绰河源镇有一处平房区,是养殖户和居民相对聚集的地方,也是颜士文平日巡护的重点区域。有一年春季森林防火期,当天下达了禁止用火通知,可颜士文还是远远地看到平方区升起一缕炊烟。他骑着电动三轮车赶往现场,发现是一位妇女点了一炉子菌沫子,准备烙饼。颜士文生气地问她:“你没听到通知今天不让烧火吗?菌沫子火一旦烧着跑火,后果不堪设想,赶紧浇灭。”这位妇女看着刚揉好的面,嘴上答应灭火,行动上却打算推延过关。颜士文见三番五次劝说无用,便拿起水桶将炉火浇灭。妇女不解地说颜士文是一点不讲情面的“颜黑脸”。
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第一件事是透过窗户看天气情况,是否有大风,是否高温,再去镇区周边巡护是颜士文雷打不动的习惯。
4月20日早上5点多,颜士文起床就感到风很大,看到塑料袋都被刮得上了天,判断有七级风。他立即向政府请示,带着支部委员去巡护,8点回来吃口饭又赶忙出去,巧遇一个要去放牛的养殖户,说自己有防火证件,颜士文坚持说有防火证也不行,今日风太大,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养殖户无奈地只能赶着牛回家了。不一会儿,公司下发通知,当日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和山上作业。
当日下午4点多,风依旧很大,最高风力可达十级以上,很多房盖的铁皮都被大风掀翻。公司应急事务处巡护车在镇区巡护,颜士文和支部委员二人骑着电动三轮车也加入其中。他们巡护的区域是巡护车无法驶进的犄角旮旯处。他看到平房区一个无人居住的后院有烟升腾,迅速上前,发现是一处粪堆混着垃圾着火了。他立即上报政府,消防车第一时间赶到,避免了一场城镇火的发生。
像这样的事情,在颜士文的生活中不胜枚举。他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啥时候,防火工作都不能松懈。”
就是凭借这种敬业奉献的精神,颜士文积极做好退休党支部书记工作。他组建了退休党支部微信群,定期转发学习内容,组织在家的退休党员开展主题党日和义务劳动等活动。鉴于有些退休党员无法使用智能手机,他将党课送进退休党员家中,力所能及地关心关爱党员;对于异地退休党员,他打电话沟通,做好党费收缴工作。哪位老党员病了,哪位老党员家中生活困难,哪位老党员需要组织帮助……颜士文都了然于心,悉心做好退休党员家庭生活情况登记,并积极上报党组织,将组织的关怀第一时间送到退休党员身边。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巍巍兴安岭,不是每种树都能耐住严寒,但是青松做到了;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受生命的考验,但是颜士文做到了。他是平凡的,也是高尚的,他是大山之巅的傲骨寒松;他是榜样,是楷模,是兴安大地上一首不朽的红色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