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最近公映了一部描写公安战线上普通民警的电影《片警宝音》,影片讲述的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民警宝音,20年里他骑着摩托车奔波在16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每天为牧民们处理各种鸡毛蒜皮的民事纠纷外,还义务承担了戈壁邮递员的工作。他的生活看起来机械而又艰辛,却肩负着维护边疆稳定的重任,影片是根据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派出所副所长宝音德力格尔事迹改编的。
宝音,全名叫宝音德力格尔,2015年我有幸见到了宝音本人。
十一月的阴山有些荒凉萧瑟,两个半小时的崎岖山路,竟然把我这个总开车的人给晃晕了,在接近迷糊的精神状态下,我和公安宣传战线的战友们来到了乌拉特草原上的潮温都尔派出所。
初见宝音,便让人觉得他很朴实,他虽然是蒙古族,却没有北方游牧民族强壮的体魄,说话带着浓重的西北腔调,常常需要有人帮着翻译,才能听得懂他说话,他那憨厚的笑容显得真诚、平易近人,相信这也是牧民喜欢他的原因吧!因为常年骑摩托车在草原上为牧民服务,风吹日晒,让宝音显得比实际年龄看着大些,但宝音整个人的精神状态特别好,他爱这里的工作,爱这里的生活,也爱这里的牧民。在乌拉特草原,他就像当地的骆驼一样,顽强的工作着。
后来我得知,在见到宝音的前一周,辖区牧民哈某与丈夫因孩子的问题再度发生了争吵,哈某一气之下服了药。危急关头,哈某的丈夫第一个想起的人就是宝音。宝音闻讯立即把哈某送到旗医院诊治。经过抢救,哈某脱离了危险,看到康复的妻子,哈某的丈夫拉着宝音的手说:“你不单是救了她,更救了我这个家呀!”
在这片草原上,很多牧民都亲切地称呼宝音为“我们的贴心人”、“赛因察戈答”(汉语音译,意为好警察)。
与宝音交谈中,他总是说这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我了解到,宝音在这片1672公里的责任区内坚持了17年为当地牧民服务,他走遍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可以看到他亲手绘制的地图上详细的标明了辖区内牧民的家、每棵树、每块石头的位置,他练就了准确、清晰找到地图上标明事物的本领。
在宝音身上,可以看到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强烈的职业道德观念和爱岗敬业精神。针对这里的实际情况,宝音创新出了“宝音工作法”。这是宝音脚踏实地在群众中扎实开展基层工作,在艰苦的环境中,服务于牧民,历经十七年耕耘,总结出的一套实用工作法。
宝音对辖区内所有人口情况都了然于胸,在他的办公室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排厚厚的档案。即使有人户分离的情况,也都全部采集了人口相片、所有户主的电话和联系方式,集中打印成表册,翻开表册,2000个居民的情况一览无余,宝音还针对常住人口按分布和路程分组,分别绘制了嘎查平面图。每一幅平面图与户主小底册的编号相对应、统一。牧民同名的比较多,他就自己创新,给他们编号,如大巴特、小巴特、王巴特、白巴特,一目了然。经过检验这一工作法十分实用,后来,宝音的工作方法经过与矢量电子地图相结合,便在全区公安派出所得到全面推广,现命名为“一标三实”,成为了公安体制改革中重要的一环。
这就是宝音,一个平凡的民警坚持于平凡的工作,却获得了不平凡的成绩,他用身体力行践行对祖国、对公安事业不变的承诺。
□杨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