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加快林业产业发展,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创新业态模式、强化政策供给,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切实促进生态增效、产业增值、农民增收。
优化产业布局。济宁市广泛采用良种良法、配方施肥、“双减增效”、绿色防控等管理技术,推行葡萄、桃、苹果、梨等大宗果品的标准化种植,全市经济林产量、产业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目前,全市经济林种植总面积为39.46万亩,年产量42.84万吨,良种覆盖率达98%。任城葡萄、邹城大樱桃、梁山早熟梨等区域特色产业已成为品牌地理标志,梁山县被评为“国家梨产业体系示范县”。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济宁市初步形成了一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业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现代苗木花卉基地。全市育苗面积15.7万亩,苗木产量达4300万株,形成以任城区、兖州区为中心的苗木产业群。兖州区成为江北最大的蝴蝶兰育苗基地,获得国家级“科技小院”称号。
利用“荒山绿化三年行动”,结合当地实际和群众意愿,种植板栗、杏、元宝枫、猪牙皂、金银花等特色经济林和木本粮油植物,其中尼山项目区累计栽植经济林约4000亩,预计亩均收益4000元以上。同时,设立农村护林公益岗2171个,吸收农村劳动力4000余人,累计带动用工32.5万人次,群众增收近3700万元。
创新业态模式。济宁市根据森林资源分布和传统种养习惯、技术优势和发展现状,对全市林下经济进行科学规划,发展林药、林禽等复合模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集群。目前,全市林下经济总面积约15万亩,总产值7.1亿元。
以森林生态资源为基础,全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作森林旅游和林果采摘电子地图,精心打造济宁森林康养乡村游品牌。泗水县桃花岗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曲阜市、嘉祥县等打造左岸假日小镇、九仙山生态康养等森林景观利用项目,大力发展采摘游、休闲游、体验游、森林康养等新型业态,增加生态旅游收入。
积极探索林业碳汇开发,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组建国有碳资产管理平台公司,开展碳资产经营管理,签发全省首单2527亩新造林碳汇保险;开展全省首个国家级标准的碳汇造林开发项目,备案后每年固碳量可达6万余吨。
强化政策供给。济宁市持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建立省、市级专家团队7个,在全市遴选18家经济林专家示范基地,依托“梨博士”等品牌持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深入一线讲授果园生草覆草、肥水一体化绿色控害、冻害预防等先进技术,引导全市经济林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高质量发展,培育曲阜丑果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先进典型。济宁市林果产业提质增效创新团队入选全省第一批自然资源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科学保障林业产业用地需求。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要求,用足用好市、县统筹指标,重点考虑乡村振兴类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以及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指标,盘活农村闲散土地,优先用于保障乡村振兴等项目的用地需求。2024年以来,为全市126个乡村振兴有关项目保障用地2265亩。(郭朝阳)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