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米何妙子
每年的6月份,围绕着高考,总是有很多的话题。高考刚刚结束,高考生的几条消息就刷了屏:山东潍坊与河北衡水两起高考学子杀人案让人唏嘘;同时刷屏的还有安徽合肥的一位考生,他在走出考场之后直接向妈妈双膝跪倒,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恩。高考生杀人与跪谢亲恩,形成了鲜明对比,从高度紧张到瞬间松弛,会让许多考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那么,进入“后高考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该如何调整?林城考生的心理问题又会有哪些表现呢?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走进牙克石市林业第一中学寻找答案。
为学生减压,学校在行动
高中苦读三年,究竟该着眼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还是他们的分数?
面对血淋淋的案件,很多家长都会说,比起成绩,更想要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高考之后迎来的是心理健康大考,如何细烹心灵鸡汤,还考生“明媚心情”,避免悲剧发生,成为当务之急。
高三年级管理部主任郭子震告诉记者,独生子女、隔代抚养等问题都是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诱因。学生压力大,多来自于父母的期望、学校教学节奏、社会舆论等外部压力,也有自我要求过高的孩子出现了厌学恐惧等心理问题。压力过大就会出现失眠、疲劳、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厌学、行为过激、和父母、同学发生冲突等行为。
“为了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校聘请了心理辅导教师,一旦发现心理有波动的学生,及时安排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心理疏导。每学期学校都会为每个班级安排一节心理辅导课,让学生们学会自我减压,调节自己的情绪。针对高三学生,学校专门从外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专家为学生和家长做分开辅导。”郭子震说,考生压力大,大多数也是因为父母的关注度过高导致的,所以,家长在孩子备考阶段,只需要做好后勤即可,保证孩子每天正常所需营养,保证孩子每天的睡眠时间,帮助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注意孩子的心理状况,若孩子压力过高无法改善,应寻求医生的专业指导。
在高三17班班主任曲晓晨看来,高中学生出能现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在她的班级有一个女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她一直跟妈妈和姥姥生活在一起,因很少跟男性接触,导致入学以来就很反感男性同学,和同学们的交流、沟通更是少之又少,加上步入高三,心理压力过大,就在高三刚开学时,因与同桌发生一点小摩擦,出现了过激行为,将教室内图书角的书刊全部撕毁。曲晓晨在得知情况后,先是劝导女孩停止自己的过激行为,并想办法开导、鼓励女孩说出自己的内心的想法,用倾诉的方式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怒和不满。待女孩的情绪稍稍平稳后,她又及时联系了女孩的母亲,建议母亲带着孩子到周边风景好的地方转转,放松心情。对于每一个孩来说,班主任都是第一责任人,他们随时观察着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并寻找解决办法。“学生的状态一般情况下还是比较平稳的,即便是步入高三,只要是按照既定的学习计划安排即可。但是在一些大型考试过后,有些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我们也会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尽量避免学生们做出极端事件。”曲晓晨说。她也呼吁广大家长朋友们,心理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心理缺失造成的,尽可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应有的关爱。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家长鉴定孩子在成长、发展之路上的“标准化”,总是喜欢把自己实现不了的目标“转嫁”给孩子,替自己完成未实现的目标,认为只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才能出人头地,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想法,甚至改变孩子的成长轨迹。高三年级部副主任于臣东告诉记者,现在不少家长把高考的成功定义为人生的成功,对于考试太过于功利化,而高考对于人生来说,只能算是人生的一种经历,高考的成败不能决定人生是否幸福。不少学生虽然考取了很好的大学,但是浑浑噩噩度过了4年,毕业后一样不能就业或者从业能力不强被社会淘汰,而有的学生或许高考没能考好,但后期通过努力照样成为了社会栋梁。社会舆论所定义的成功十分功利化,不能代表每个人对成功的感知。
预防“后高考期”的放纵 家长要行动
说起高考心理调整,许多家长往往更关注学生在考试前、考试中的心理,却忽略了考后的心理。在他们看来,学生只要结束考试,就可以尽情放松,自然就会远离压力。然而,根据调查显示,考后心理出现问题的情况甚至比考前的概率还要大。
记者在查阅各种资料时发现,由于高考前全力以赴应对考试,考生呈现高度紧张的状态,高考后一下放慢了节奏,再加上对未来的不确定造成的焦虑,对考试成绩的预期与实际结果的差异等等,反而会出现心理不适应的情况。主要呈现出3类问题:第一类是放纵型。因为在高三复习期间减少了娱乐,甚至牺牲了睡眠时间,所以考后会出现补偿心理。有的考生一睡好几天,有的通宵达旦地玩网络游戏,甚至有些考生还因此染上一些不良习惯,严重的还会误入歧途。等进入大学后,因暑假的过度放松,而跟不上大学的学习节奏。第二类是抑郁型。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愿与人沟通,有的人甚至变得暴躁敏感,哪怕是家人一句关心的问话,也可能让他们情绪爆发。还有的则是焦虑,尤其是平时成绩还不错的,可能会期待值比较高,在等待成绩、等待录取结果的日子里,由于不确定性而变得患得患失,吃不好、睡不着。第三类是迷茫型。原本是以考试为目标而努力,等这个任务完成之后,就不知道该做什么,出现一种虚无、无所适从的空虚状态。特别是放松几天过后,却发觉自己无所事事,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甚至将这种心理带到了大学。
针对以上出现的3类问题,高三年级部副主任张萍建议家长们要帮孩子确立新目标,高考刚结束的几天,学生会希望好好休息一下。这几天过后就要恢复规律健康的作息,家长这时可以用良好沟通的方式给一些建议,让孩子适当地放松,不要透支自己的健康。对于抑郁、焦虑的孩子,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在等待成绩和录取结果的时候,孩子容易焦虑,家长要先处理他的情绪,多倾听孩子的想法。此时父母不要占主导位置,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是对失去目标感到迷茫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计划这个假期如何度过。比如规划旅游、合理安排娱乐活动,还可以加入一些学习计划,比如考驾照、完成家务、学习财务如何管理、学习外语等。为将来进入大学独立生活,或者留学等计划进行准备,让孩子为身份、生活方式的转变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未来的人生。
张萍告诉记者,在考前她也私底下跟个别考生沟通过,在问到孩子们将会如何度过一个丰富又精彩的假期时,有的学生说利用假期在游览土生土长的家乡,完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心愿;有的学生想找个地方打打工,提前积累一点社会经验,用打工赚得钱补充上大学的学费,为父母减轻经济负担;有的学生则想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学习书籍和学习笔记,或卖或赠给低年级学弟学妹,让这种行为以接力的方式一直延续下去……听到孩子们的回答后,张萍会心地笑了,她相信,大多数孩子们一定可以度过一个令人难忘又意义非凡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