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丽 口述 何康红 整理
我叫王艳丽,在塔尔气镇经营一家早餐店。虽然每天都很忙碌,但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四处打工,而且收入也比过去明显增多。什么是小康?我说不好,但对我来说,靠奋斗能过上好日子就是小康。
我是从扎兰屯农村嫁到塔尔气镇的。刚成家那几年,仅靠丈夫孙世权每月400元,而且是上半年班放半年假的工资收入维持生活。生我家小孩儿的时候,我们两口子手里只攒了700元钱。当时到医院待产,听说有的人家生小孩花了2万多元,惊得我俩手心直冒汗。
为了维持生活,孙世权一到放假的时候就四处打工,上山倒套子、装车,到工地扛沙子、水泥。我也是啥活都干,只要挣钱,不管挣多少、不管多累我都去。一次我们俩上山去采金莲花,刚到甸子上不一会儿,世权就接到电话,工地水泥到货了,他骑着摩托车赶紧往回赶。那天下起了瓢泼大雨,世权担心我在山上被雨淋坏了,卸完水泥冒着大雨就去接我,结果,我俩都被淋成了落汤鸡。
采金莲花需要起大早,为了能多挣点钱,我俩早晨两三点钟就起床,到上班的时间再回来。他去上班,我卖完金莲花,送孩子上学。那时,我俩要是一天能挣上一百元都乐坏了。
孩子大了以后,我把孩子送到邻居家的托管班,我也在那里打工,一是孩子能免托费,二是我看孩子、做饭,能带出两张嘴来。后来托管班不景气了,我就自己支个摊,到广场卖烤冷面、手抓饼,多少挣点钱补贴家用。遇到手头钱紧,我还煮大碴粥卖。买一口大闷锅,上午煮出来,中午赶在饭点儿前沿街叫卖。虽然挣得不多,但够买菜钱了,挣点就比不挣强。
过去,我就怕家里有事,因为有事就得向人张嘴借钱周转。有一年,我母亲身体不好,偏偏那年父亲给别人放牛感染上了布罗氏杆菌病,天天浑身没劲,需要住院治疗。可婆婆也患有脑血栓的毛病,瘫痪在床,公公年纪也大,两个老人也需要照顾,于是就忙得我带着孩子两头跑。我父母没有固定收入,还赡养着90多岁的奶奶。生活苦点累点我不怕,就怕遇到这样的急事向人张口借钱,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总想着啥时候能有个自己的“事业”,多挣点儿钱,改善改善生活。
2016年,我家的板夹泥房屋拆迁后分到了现在这个砖房,我就萌生了自己开店的想法。但要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投资,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就一点儿一点儿攒。家里这台冰柜是我给别人看摊时挣的,三轮车是卖手抓饼挣的,自行车是我到大地起土豆挣的……我们当地的金莲花不好采,我就坐火车到其他林业局去采,一点一点积累终于在去年把小店支起来了。
做生意要以顾客为上。客人来点菜,家里没有,我骑上三轮车就去买。只要客人点出来的,我们没有的菜品,我就马上琢磨增加。我的早餐店除了油条、包子、馄饨等常吃的早餐品种,还有酸汤子等地方特色品种,特别受欢迎。夏秋两季,采山的人起得早,4点钟就有来吃饭的,所以我们两点钟就得起来准备。客人来了一波又一波,过完饭口,收拾完碗筷,立马收拾卫生,擦擦洗洗,对用具消毒,一点也不含糊。然后就开始准备中午饭,下午也是如此。虽然忙忙碌碌不招闲儿,但我们两口子觉得特别充实。
做生意要靠诚信经营。有的客人结完账了,又来结账,我们肯定不收。这几年物价波动很大,只要我们能挣点儿就不乱要价,靠“物美价廉、薄利多销”经营着我们的小店儿。虽然我的店铺不在街面,但由于我们诚信经营,一传十、十传百,渐渐有了好口碑,真是应了那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
世权在防火防汛处的工作特别忙,一年三季都要防火,经常吃住在单位,基本帮不上我的忙,而我也习惯了,从不指望他,但只要阴天下雨,他就能回家待一会儿,就这么一会儿,他也不闲着,帮我倒水、买菜……和我们一起生活的公公也特别支持我,有时我忙起来早一点晚一点回去送饭,他从不挑理,怕我着急总说没事。这些都给我了莫大的支持,我感觉日子过得更有奔头了。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普通百姓有了各种增收致富的平台和靠奋斗就能过好日子的机会,我觉得照这样奋斗下去,我家的生活还不止小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