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文化综艺 靠啥引关注

2019-04-25
2287

  刘 阳

          近两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可谓亮点突出。每集以一个博物馆为主题,展示3件文物,每件文物绑定一位与之气质相符的嘉宾,或娓娓道来文物的历史,或扮演成古人演绎国宝故事,串起了国宝的前世今生。许多观众表示,在《国家宝藏》中看到了文化自信。

    据近期发布的《中国文化综艺白皮书》显示,在关于“文化综艺节目的什么要素最吸引你”的调查里,“精神内涵/价值导向”成为受访者的首选,选择“节目创新性”的比例也接近六成。白皮书还显示,相比娱乐综艺,观众对本土原创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满意度更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文化类综艺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据统计,2017年约有50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播出,2018年突破了70档。《一本好书》《见字如面》《朗读者》《上新了·故宫》等相继涌现,实现了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高冷”向“亲民”的发展。

  当不少人将文博、古诗词等作为文化类综艺的标签时,《上新了·故宫》总导演毛嘉却表示,综艺节目关涉生活方式、美学规律和文化底蕴,因此,文化类综艺也应该涵盖更广泛的内容和更多样的形式。

  当下,“文化+旅游”催生了《魅力中国城》等聚焦城市发展、挖掘城市内涵的节目,甘肃庆阳的“剪纸”和“千岁香包”、云南德宏的葫芦丝、广西崇左的花山岩石等都在节目中得以展示;“文化+科技”缔造了《加油!向未来》《机智过人》等科技类综艺节目,高冷枯燥的科学知识也具有了趣味性和人文气息……

     每当谈起文化类综艺,不少人往往认为只有文化水平较高、年纪较长的人才会关注。但近年来,“90后”“95后”观众日益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主要观众。“年轻人同样非常喜欢有质感的东西。”《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说。

  面对年轻受众,如何吸引、留住他们,是文化类综艺节目面临的重要命题。在娱乐化泛滥的时代,需要创作者在严谨之余,寻找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而不是板起面孔说教。

  “喜闻乐见不只是这个时代才有的传播需求,也不是这批年轻人独有的消费需求。某种意义上,所谓节目就是对优质资源的视频化翻译转换。”关正文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并不是站在娱乐节目的对立面,而是需要举重若轻,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对创作者而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输出需要寻找一个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把‘硬知识’软化,确保节目的文化表达流畅而轻快。”

   文艺作品、文化产品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也对当下的社会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国家宝藏》的播出也助推了国内的文博热。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说:“一年前,故宫决定与《国家宝藏》合作时,应邀的博物馆很多都打来电话询问,说故宫参加他们才参加。而在第二季筹备阶段,反倒有不少没被邀请的博物馆打来电话,追问什么时候能上。”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说:“《国家宝藏》连接了电视综艺、博物馆和公众,它为博物馆开创了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法,吸引了新观众,更增强了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除了内容形式上的创新,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创新也很重要。郎昆谈道,《国家宝藏》是一个在电视端制作播出的节目,但却在互联网、新媒体端引爆了点击量,观众、网友通过弹幕、视频短片等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给节目带来了更高的关注度和话题效应。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