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如果把经济发展比作一个杠杆,那么做好精准脱贫工作就是撬动这个杠杆的支点”,巴林旅游区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浩说,在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旅游区管理局干部深入村屯和农户、贫困户家中,落实各项扶贫政策,贫困户收入提高了,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巴林地区精准扶贫户主要在雅鲁村(旗山村1户4人),巴林雅鲁村位于巴林辖区北部,距离镇区30余公里,现有村民462户1050人,精准扶贫户6户16人。2016年以来,旅游区管理局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雅鲁村的各条街巷全部实现了硬化,安装了路灯,移动通讯、广播电视、宽带实现了全覆盖,同时为3户贫困户翻盖或购置了新房,院落地面实现了硬化。
李浩说,我们建立起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长效帮扶机制,也就是党将村、合作社和贫困户的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村党支部通过评估会商,确定养牛专业合作社作为肉牛产业发展平台投入项目资金给与扶持,发展出肉牛产业。合作社向村委会上缴一定比例的收益。这部分收益一方面用于贫困户在合作社打工的工资性支出,另一部分建立村扶贫基金,用于其他农户预防返贫的资金,及时帮助生活发生暂时性困难的救助。创新的“多位一体”的帮扶机制,以镇为中心,认真整合各级帮扶力量,形成了镇级帮扶责任人统筹、驻村工作队、市级帮扶单位、镇级、村级帮扶责任人,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帮扶机制;针对每一户贫困户成立了市级、镇级、村和驻村工作队四人帮扶救助小组,共同推进帮扶的有力局面。
雅鲁村牛旺合作社社长秦亚洲说,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这种模式的推动,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即发展了一个立镇立村产业、扶持了一个产业发展的平台、救助了一批贫困户、形成了长效的产业扶贫机制。巴林地区坚持宜商则商、宜养则养、一户一策扶贫理念,结合部分扶贫户劳动力少、身体状况差实际,决定采取见效快、成本低的“庭院养殖”发展模式,实现在家门口致富的目标。
2018年初,巴林地区稳定脱贫2户2人(已退出),年内补录3人,现巴林地区共有精准扶贫户6户16人,已实现脱贫,处于巩固提高阶段。
栗生莲是雅鲁村的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2人),单身且独自抚养孩子,没有收入来源,生活困难,2016年栗生莲被识别为精准扶贫贫困户,巴林旅游区管理局帮助她在雅鲁街边开办了润滑油商店,并帮助扩宽销售渠道,保证稳定收入的。
栗生莲说,村里帮我开了润滑油商店,领着我去牙克石市电商平台学习了金融小站职业技能,还让我们去养牛合作者打工,我的收入增加了好几千元,通过这几年的扶贫政策,彻底的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精准扶贫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真是特别感谢党的政策。
今年,巴林地区继续抓好精准扶贫的各项工作,积极发挥市包保单位、旅游区管理局相关帮扶领导、部门以及村居组织、驻村工作队的作用,继续抓好产业扶贫工作,积极筹划开展好雅鲁村的肉牛育肥、扶贫手工艺品制作等项目建设,以促进贫困户的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