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白发护青山

朱容颉
2020-07-01
1579
       五月的大兴安岭,既是防火紧要期,又是植树造林季,显得格外的紧张和忙碌。在图里河林业局的密林深处,有一群年过半百的汉子,他们大都鬓发斑白、皮肤黝黑,为了祖国北疆的这片林海,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让这片林子多一些绿色
  五月下旬,内蒙古大兴安岭逐渐进入夏季,几场春雨过后,山上树已经长出了新芽,由黄变绿。
  在距离图里河林业局局址90多公里的退耕还林场地上,枯黄的麦秆铺满了整个场地,一眼望不到边。去年,这里还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今年,这里已是栽满一颗颗云杉幼苗的林地。
  载着3吨水罐的拖拉机在地上缓慢的行驶着,56岁的暴永全低着头,手中拿着自制的浇水工具,紧紧地跟在后面,对刚刚栽植的云杉逐个浇水。他的自制浇水工具,其实就是用铁丝,把一根木棍绑在水带接头的卡环上,让他浇水时不用大幅度地弯腰。
  按照计划安排,图里河林业局西尼气林场负责1073亩的退耕还林地造林任务。为此,暴永全所在这支26人的队伍,已经在场地内工作的20多天,任务也完成了大半。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也有51岁。“跟年轻时候不能比,强巴儿坚持。”暴永全边说边浇着水。
  今年,图里河林业局退耕还林、还湿工程共涉及15495.28亩的耕地,其中还林12679.03亩、还湿2816.25亩。按照林业局营林部门计划,上半年还林4802.1亩,所有工作在6月前完成。从4月30日开始,林业局各单位按照计划,陆续派出人员参加造林活动。
  在西尼气林场负责的地块,图里河林场管护二队队长于占远正领着16名工友在田间拉线、定点、挖坑、栽植、培水窝、浇灌。“累了就歇歇。”于占远一面搬运着幼苗,一面嘱咐这队员们。这支队伍,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54.7岁。
  一阵阵春风夹杂着尘土吹在他们脸上,他们全不在意。
  因为两天的降雨,让于占远又喜又愁。喜的是降雨让春季森林防火压力得到了缓解,愁的是雨水让道路变得泥泞,车辆无法准时的运送苗木,延误了工期。
  这次退耕还林工作,他们有800多亩的任务。为了赶上进度,他们每天在这里劳作11个小时。在于占远看来,队员们都很累,但是活急任务重,大家只能抢着工期、加班加点地干。“我们从早上6点出工到晚上6点回来,已经干了20多天了,队里没有年轻人,队员们都年纪大了。”这支队伍的职工都是80年代参加工作,在生产一线工作了一辈子。因为恶劣自然环境、条件艰苦,加上常年的重体力劳动,让这个队的队员们都有腰腿疼的毛病,膏药、去痛片成了每个人的常用药,有的队员为了缓解腰部疼痛,在矿泉水瓶里灌上热水,别在腰间,缓解疼痛。为了顺利完成工作任务,他们都咬着牙挺着干。
  坚守最后一班岗
  在哈达林场东侧山顶上,耸立着的104望塔被一片白桦林包围着。塔上,59岁的瞭望员耿宝民手持着望远镜紧张的查看着四周。
  微风袭来,塔顶开始轻轻的摇晃,耿宝民全不在意,“塔顶的风比下面大些,没事。”
  瞭望塔有24米高,相当于7层楼的高度,视野广阔,周边半径几十公里的监测范围,让这一区域的山川沟壑一览无遗。每天早上天一亮,他们第一个工作就是上塔瞭望,查找烟点、火点,瞭望完毕后,才下塔做饭,早饭后,就一直在塔上直到中午,下午换人瞭望,直到晚上休息。
  “晚上的火点很容易分辨,就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的,用肉眼就能看到。”耿宝民形容道。
  14年前,由于老瞭望员退休,因瞭望工作环境艰苦、责任重大,一时间没有人愿意干,当时在哈达林场担任材料股长的耿宝民主动请缨。同事们很不解,很多人都说他也就干两年,可耿宝民在这里一直干到了59岁。
  耿宝民自幼生长在哈达林场,自然环境、交通条件、沟沟岔岔、林相河流都得了如指掌。他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这使得他在工作上更显得得心应手。14年里,耿宝民没漏报一处火情,没让扑火队错走一步道儿。
  “刚来的时候上塔最快用了36秒,而现在需要3分钟。”耿宝民说。
  图里河林业局现有瞭望塔9座,瞭望员18人,耿宝民是支队伍里年龄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名党员。明年的这个时候,他就该退休了,但他依然在努力的工作着。“我的头发基本都白了,上塔之前染黑了,我对这片林子还有些留恋和不舍,这是我的家乡,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为了这片林子,我要坚守这最后一班岗,尽我最大的努力。”(赵兴祖)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