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连宝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快要到了,月饼象征着团圆、幸福。作为从物资匮乏年代走过来的人,想起以往的中秋节就感慨万千,尤其是只有半块月饼的一九七七年中秋节,令我终生难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计划经济时代,各种物资都要发票供应,中秋节吃月饼也不例外,过一个中秋同过一个春节差不多。那时谁要能买回一斤月饼,在街里拎着走都会招来好多羡慕的目光。当时我刚来到林区,在姑姑家生活。姑姑有六个儿女,加上我和姑父的外甥、外甥女、侄子一共十个孩子,家里就只有姑父和表哥两人挣钱,可想而知那时的生活有多艰难。但为了让孩子们过上一个愉快的中秋佳节,让我们这些在外生活的孩子不想家,姑父不知用什么方法拿到了一斤的月饼票,买回五块月饼,每块二两。中秋节的晚饭,姑父将月饼摆上桌,将我们几个孩子叫到饭桌旁,拿菜刀将五块月饼切成均等的十块,每个孩子分半块,然后把香菜、葱和味精放在盆里,用开水炝了一盆汤,每人一碗,这就是我们一家人的团圆饭了。月饼和菜汤的香味扑面而来,令人垂涎欲滴,我们吃得非常快乐、开心,而姑姑和姑父自己却没舍得吃上一口。如今姑父已过世二十多年了,每个中秋节回忆起来心头酸楚,正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八十年代中期,我有了自己的家,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每逢中秋节,市场上、个体商店都有卖月饼的。虽然还延续着粮票的制度,但每家基本都能买上一斤或更多的月饼,孩子们吃上几块月饼也不成问题。人们走亲访友、看望老人也都要带上一两包月饼。
九十年代,各种票据退出,计划经济成为了人们的记忆。个体、集体作坊和外地的月饼都涌入市场,月饼的品种在不断增多,再也不是从前的一张黄纸和一根纸绳的包装。月饼口味越来越多,包装的盒子各式各样,越来越精美,让人眼花缭乱。人们按照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口味选择,再也不用为中秋节吃月饼犯愁了。但一年就送那么一次,一年就吃那么一回,每次品尝,都觉得好香、好甜……
如今的中秋节,月饼已走进寻常百姓家里。离中秋还有十多天,众商家推出的月饼一条街已把人们提前带进了中秋,各式品牌应有尽有,各种档次、口味的月饼足有上百种,各种瓜果一应俱全,堂堂中秋节,真的变成月饼节了。但因为商店里销售的月饼含糖量过高,人们更青睐于自己发挥想像力与创意,控制口味、手工制作的月饼。由于平时就已经拿月饼当点心,老人孩子对月饼已经不再像从前般喜爱,只有“送月饼”依然是一种走亲访友表心意必不可少的中秋节目。
看祖国经济的发展,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中秋的意境中,琳琅满目的月饼为人们的幸福生活画出了一道绚丽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