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餐桌上的“老规矩”

朱容颉
2017-04-14
2555

我老家在兴安盟的山区一个小山村,我在那里生活了14年。在外地参加工作、成家立业,逢年过节,我和妻子带着孩子回老家,父母要把姐姐和弟弟弟媳和孩子们叫来一起就餐。

母亲十分看重餐桌上的规矩。小时候,她教育我们“吃饭要懂规矩,不能让人笑话。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父亲则坚持一条,就是食不语,让我们养成了良好的用餐习惯,亲戚和邻居们都夸奖孩子们有家教。

家里来客人,要让客人先入座;如果坐不下,先到外面去做其他事儿。等客人酒过三巡,要适时进来给客人敬酒;敬酒完毕,要与客人打招呼,主动离席,等客人吃完饭再进来。如果客人急着回家赶路,送客要送到大门外的路上,不能急着回来吃饭。自家人就餐,让长辈坐上座。菜饭上齐,长辈先动碗筷用餐,让长辈先夹菜,主动给长辈添饭。遇到长辈给自己先夹菜、添饭时,要礼貌致谢。吃饭时,端起碗,大拇指按在碗沿边,其他手指扣着碗底,手指不能插到碗里,更不能双手抱着碗,趴伏在桌子上吃饭。夹菜时,从靠近自己的菜盘边夹起,不能用筷子翻来翻去地挑菜。遇到自己爱吃的菜不争不抢,更不能把盘子端到自己跟前吃独食。吃饭菜时,吃多少盛多少,自己碗里不能有剩下的饭菜。一次放入嘴里的食物不能太多,要细嚼慢咽,嘴里不能有“吧唧吧唧”的声音。如果咳嗽打喷嚏,用手捂住嘴,头转向餐桌后方。不与别人大声说话,不能把筷子插入饭碗里,不能用筷子敲碗盆,更不能用嘴含筷子。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每次到六十里外的姥姥家串门,母亲赶着毛驴车去,在车上都要叮嘱几句“老规矩”。因为我有七个舅舅和三个堂舅舅,他们家中还有岳父母,长辈们最讲“老规矩”。母亲是一个很要面子的农村妇女,她怕我们在这些长辈面前丢面子,不会教育孩子。所以我们在每个舅舅家吃饭都要格外小心,把这些“老规矩”做的有模有样,为母亲净足了面子,也为以后能同母亲去姥姥家打下了基础。

平时吃饭的时候,母亲就会唠叨起餐桌上的规矩,告诉我们如果不守规矩,会给别人留下坏印象;长大了,男孩找不到好媳妇,女孩找不到好婆家。如今,我们兄弟姊妹带孩子们回老家,都给孩子们讲这些规矩,从小养成良好的用餐礼仪,体验一下大家庭的亲情和温暖,尊长爱幼、懂事明理、尊规守礼的好习惯,传承良好的家教素养。

其实,母亲这些餐桌上的规矩,是就餐礼仪中的一部分内容,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文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见。我国就餐礼仪能够发展到今天,正是因为有像母亲那样的传人,一代又一代的给子孙后代传身教。社会在变革,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不应该忘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文明,不能舍弃这些餐桌上优秀的“老规矩”。相反,要把优秀的“老规矩”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