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怀念少年时光

spring
2017-02-24
2707

现已退休赋闲在家的我,主要任务就是照看孙子。前几天,我一大早就把四岁的孙子送到了幼儿园。回到家后也没什么事可做,就同在乌海生活的姐姐通了电话,聊了一会儿家事后,我向姐姐打听了一下突泉老家的同学情况。大姐说她也很长时间没有见到我的那些同学了,对他们的近况也不是很了解,但大姐给了我一个同学的号码,让我自己和他联系。

我当时很激动,毕竟是40多年没有见过面了。也不知道对方还能不能记得我,对方的变化大不大?如果见面我还能认得出他吗?一系列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忐忑心情,拨通了对方的电话。让我没想到的是很快就接通了。我马上自报家门,简短地介绍了一下我的近况,对方并没有感到太意外,只是埋怨我说:“你都出去30多年了,怎么才知道联系我呀!我还以为你真的把我们这里的同学老师都给忘了呢!”此时听到了40年前同学的声音倍感亲切,只是觉得声音没有当年的清脆了。时光如梭,岁月不饶人!

我就是能找出一万个理由来,也都会觉得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我也就不再为自己开脱,只是关心地问道:“你还好吗?家人好吗?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都还好吗?”

那天我们聊了很久:回想我们结伴上学,放学路上抓泥鳅,中午到水泡子里洗澡,掏鸟窝,到生产队里掰苞米……

最后我们加了微信。没过几天,我的这个老同学就把1975年小学五年级毕业合影给我发了过来。

仔细端详这张毕业照,那些熟悉的面孔就像放电影般在脑海里一一展现,把我对同学的思念和对少年时代的怀想拽进了记忆深处,照片中第三排中间坐着的是两位班主任,他们和蔼可亲的脸庞一下映入我的眼帘。女同学都梳着大辫子站在前排,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男同学都在后排按大小个站着,最后一排左数第八个就是我。那时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在一起读书,无忧无虑。每天放学就像一群小鸟各自飞回家中,有的比较要好的同学还要在路上一起玩上一阵儿再回去。

40年前,我们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今已是满头银发,也有了各种差异。

历经40多年的风雨,当年的“恰同学少年”已到“知天命”之年。工作的压力没有了,艰辛的历炼已经成为历史。老同学,我真的好想你们。想起年少的青春,想起学习的氛围,想起放学后夜晚往学校送粪肥、记筐数的场景……因为彼此太忙、联系越来越少;因为时久未见,似乎有了疏远。可是看到这张照片那份纯真的感情依然埋在你我彼此的内心。

老同学,你们都还好吗?不知何时我们能再相会?从前的日子去而不返,只留下回忆,如今的生活丰富多彩,无他追求。“夕阳无限好!且过且珍惜。”无论多久沒见、不管相距多远,这份珍贵的情谊如花美好,如水纯洁。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