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家乡的“洋学堂”

朱容颉
2017-08-28
2811

     程白弟

      童年的时候,村庄的东边,有一幢五间较大的房屋,村上老人说是清末年间建造一所私塾读书的“洋学堂”。房梁粗而圆,亮堂宽敞。门窗都是美感的雕刻花纹,木工精细,视觉的奇妙,百年不变样。

      “洋学堂”的历史久远,但在这里读书的人,很多很多,我爷爷的前辈,进过“洋学堂”里读书,到我这一代人,属最后一批学生进“洋学堂”里读书,近一个世纪,那些久远的记忆,存在我的心灵深处,印记了一段史话。

      百年历史,“洋学堂”经历了风风雨雨,悲欢离情,那点点滴滴的感觉,记忆里既能听到老人传讲的经典,也能在自己年小的时候,经历过一段童年历程。

      据说,“洋学堂”的后面河北岸,是一条交通要道,昆山第一状元卫泾,从千灯到石浦经过的路,属称是张泾岸,沿岸河流有十八道湾,村西头有一座石桥叫“庵桥”,卫泾考上状元修建的桥,桥西边有一座庵堂庙,供路人奉信磕头、休息避雨。“洋学堂”边上有一座小木桥,我们村庄的村民赶集小镇的便桥,也是村民过河去田间耕作。没有真名可言,常常村民说的是“后江桥”。

      当年,“洋学堂”里,来过不少的老师,民国早年,是私塾办的学校,老师称为先生的,到这里读书的人,都是富裕的人家,只有村上地主、富农一类的家庭能进读。穷人家的孩子没钱进不了“洋学堂”。

      新中国成立后,这所“洋学堂”归政府所用,办了一所民办小学。我们的父辈们就进了这个学校读书,来的老师,是一位女老师,姓曾的,名字不记得,年龄偏大了,教了几年后,调到镇上中学里做后勤工作。当我们到镇上读书后,她得知我们是那所“洋学堂”里来的学生。她的微笑,她的热情,专为我们这一代小辈服务,安排吃住、关心读书、调班级等一些事情,做得很乐意。就像是看到家乡来的孩子非常高兴。后来她退休了,不知去向。我们也初中毕业了,再也没见到。

      当曾老师在“洋学堂”调走后。外地来的一户下放的6口之家,最小的孩子刚出生。姓朱,村里安排住在这所“洋学堂”里,他们阻隔一间房,朱老师就把“洋学堂”当家、当工作单位,吃住教在一起。朱老师有一手好的美术书法。当了老师后,“文革”也开始,朱老师在这所洋学堂的墙壁上,写上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向雷锋同志学习”等字句。也画上一幅画,题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在我进“洋学堂”读书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墙壁上这些图画仍然在,不过老师已经调了年轻的王老师,他教学生是一到四年级的,都是我们村上的孩子,所以学校称为“大潭小学”。那个岁月读书时,常常请村上的老农来讲“忆苦思甜”的旧社会苦难生活史,一边听老农讲以前的故事,一边有农民做的糠菜饼来分我们学生吃。读书是非常简单、宽松、快乐、活跃、无忧无虑的。而且,学校的厕所男女共用的,感觉是最和谐的生活时代。从我们这代人开始,农村的孩子不断的增多。不久学校的年级也增加,老师也增加,后来是增加到“带帽子”初中。随着教育的发展和重视,农村教育向乡镇集中,“洋学堂”有80多年的历史,学校已经破旧不堪,成为一所危房了。

      改革开放初年,乡村的社队企业发展起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的大队为建造厂房而把“洋学堂”拆了,所有的学生迁到村里新建的学校里。“洋学堂”完成了历史使命,终结这个世纪的教育历程,就此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视线里消失了。可惜,没有留下一点余影。不知,在多少人们的心里,还能对“洋学堂”有片片记忆呢?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