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唤醒沉睡矿藏绿色增长极———内蒙古森工集团在市场化运作中做强做优做大生态矿产业

包文君
2025-07-21
1380

■本报记者 李鹏飞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腹地,地质锤铿然击穿覆盖层,碎岩飞溅中,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俯身拾起卡达梯岭的岩石样本进行“诊断”,判断周边成矿条件及其成矿可能性,汗水滴落在斑驳的岩芯上。这一幕,正是内蒙古森工集团打开山门、拥抱市场、重塑产业版图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林区优势矿产资源为支点,全力推动矿产资源增储上产“关键变量”向利润增长“最大增量”的战略跃迁。锚定服务和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建设林区一流绿色矿山目标,以有色金属开发合作为突破,整合和优化配置林区矿产资源,构建一个以矿业投资、合作、开发利用及相关业务为战略方向的矿业资本运营公司,在市场化运作中做强做优做大生态矿产业,将林下富集的矿藏从“沉睡资产”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资源破壁:开山引智,叩响矿藏之门

“依托探矿权,引进有资金、有技术、有专业管理能力的头部企业合资合作,推动林区生态矿产业增储上产,成为振兴林区经济、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内蒙古森工集团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一届四次职工代表大会制定的这一战略规划,尽显深谋远虑。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不仅森林资源富集,其下蕴藏的矿产资源亦丰富,潜在价值巨大。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区域内的两个重要成矿带———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及得尔布干成矿带,与内蒙古森工集团生态功能区高度重叠,铁、铅、锌、钼、铜、金、银等多种矿产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形成了多点富集的态势。其中有色金属矿产为林区优势矿产,尤其是铅、锌、钼矿产探明及远景储量位居呼伦贝尔市前列,总体呈共伴生矿多的特点。

如何让“深闺”矿藏转化为发展动能?内蒙古森工集团以开放破题:打开山门,引入“国家队”与头部企业,启动一场前所未有的资源潜力大起底。

两处矿区迎来专业“体检”。2024年8月,内蒙古森工集团大兴安岭森工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包钢矿业签订合作协议,确定“卡达梯岭铅多金属矿勘探、阿都尔称河铅多金属矿勘探、三十七公里铜多金属矿勘探”三处探矿权进行合作。今年5月,勘探队挺进林海,优先聚焦金河森工公司卡达梯岭矿区与阿龙山森工公司三十七公里矿区开展野外踏勘。目前,正对卡达梯岭勘查区钻探岩芯进行分析、判断、编录工作。与此同时,卡达梯岭和三十七公里矿区,物化探与地质填图工作如火如荼开展,一把把科学“手术刀”正精准剖析着大地的脉络。

三宗探矿权合作从图纸走向山林。2024年6月,内蒙古森工集团与内蒙古地矿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协议,森工矿业公司与内蒙古地勘六公司就森工矿业公司持有的牙克石市图里河上游、西尼气河铜多金属矿及根河市阿拉齐山铅锌矿三宗探矿权展开合作。今年5月,森工矿业公司与内蒙古地矿集团签订《矿业权风险勘查与开发合作协议书》,双方合作进入实操深水区。6月9日,地勘六公司勘探队开赴西尼气河铜矿、图里河上游矿区,磁法扫描如给大地做“CT”,图里河上游工作已告捷,西尼气河勘探正酣,即将启动化探剖面采样。

七宗矿权静待喜获“金钥匙”。2024年10月,森工矿业公司与山东黄金(北京)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签署《探矿权合作框架协议》,根河市开拉气林场铅多金属矿勘探、牙克石市依力根河北岸铅锌矿勘探等七宗矿业权合作蓝图已然绘就。2025年,合作实施方案历经评审打磨,现场踏勘基本结束。

内蒙古森工集团以13宗有色金属探矿权合作为突破口,通过矿权纽带嫁接“国家队”与头部企业的技术、人才、资本优势,在风险共担机制下激活“沉睡资产”,以市场化运作为轴,推动生态矿产业向“强优大”目标跃升。这条借势“国家队”与头部企业强强联合的发展新路,正将深埋地下的

“资源密码”破译为林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机制破冰:改革攻坚,激活发展动能

内蒙古森工集团以刀刃向内的改革,为资源转化清障提速、蓄能增势。

“债转投”强健筋骨。内蒙古森工集团对森工矿业及比利亚矿业两级公司实施“债转投”改革,债转投增资后有效破解“高负债”枷锁,让企业轻装上阵。

股权优化聚合力。通过将分散于下属公司的森工矿业股权收归集团,打造出权属清晰、决策高效的全资子公司,实现“握指成拳”的聚合效应。

安全环保筑底线。比利亚矿业尾矿库治理与井下安全整改高标准完成,顺利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绿色矿山发展根基得以夯实。

改革释放的澎湃活力,正转化为合资合作的加速引擎。比利亚矿业公司股权转让通过公开挂牌,2024年11月,由山东黄金有色矿业集团摘牌。今年2月完成收购行为“经营者集中”审查,并于3月完成股权变更登记,成功实施资本运营合作。山东黄金有色矿业集团厉兵秣马,合作后双方将合力投入矿山二期建设、外围勘探与数字化升级,剑指国家级绿色大型铅锌矿山标杆。

以改革为“金钥匙”,森工的“开山”智慧,不仅在于唤醒金属矿藏,更在于激活每一寸土地的绿色价值。

“冷极清泉”谋突围。甘河、莫尔道嘎、西尼气、新帐房,森工矿业公司持有的4宗优质矿泉水探矿权,2024年已全面完成市场前景与可行性研究的“精准测绘”。这蕴藏于“中国冷极”的珍稀偏硅酸锂复合型好水,单矿权年产能潜力均超10万立方米。

内蒙古森工集团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渠道破冰成为“冷极清泉”突围的关键一役。今年,《内蒙古森工集团矿泉水开发方案(草案)》编制完成,标志着顶层设计蓝图初具雏形。

更令人振奋的是,内蒙古森工集团积极主动与内蒙古北疆交通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展开战略对接,双方围绕“如何让林区好水走出深山”展开深度探讨,各方共同努力使林区好水早日走出深山、走向全国的战略构想日益清晰。

同时,森工矿业公司积极推进矿权价值评估工作,主动与内蒙古地勘六公司、山东黄金产投集团沟通协调,以委托专业中介机构的方式,对其合作的多金属探矿权进行权威评估。经过规范、透明的招标流程,中启宏信房地产资产评估公司成功中标,中标价显著低于项目预算,充分彰显市场化运作的效率优势。

从金属矿藏到天然泉水,从固体资源到液态宝藏,内蒙古森工集团正精心绘制一幅多层次、可持续的矿产资源立体开发图景,让每一份资源都绽放绿色价值。

科创筑基:深山舞锤,锻造智慧引擎

科技赋能,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关键。内蒙古森工集团深谙此道,将“科创合作”置于开放战略的核心位置。

今年3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内蒙古森工集团三方携手,合作成立大兴安岭矿业科学研究基地,旨在响应国家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行动,充分发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资源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和中央、地方、企业多单位合作,创新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力争实现大兴安岭中北段地区找矿重大突破,推动林区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贡献国企力量。

“内蒙古森工集团通过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的紧密协作,共同组建‘大兴安岭矿业科学研究基地’,对生态功能区内的原始林区和生态红线区域进行成矿作用科学研究,在可供开发的空白区进行重点靶区选择,在已知矿藏的周边和深部进行地质勘探,对林区全域覆盖,并延伸至林区所在旗县的非林区域,放眼全局开展全域矿产资源成矿作用科学研究,这必将有力推动林区矿业发展。”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姚玉功介绍道。

“目前科研团队已组建完成,森工矿业化验室改造项目顺利完工,实验室设备采购完到位,工作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后可开展化验工作,基地实现正常运转,未来可期。”姚玉功信心满满地表示,未来,这里将成为产学研融合高地,推动找矿理论创新、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为生态矿业装上“智慧引擎”。

解码成矿“基因图谱”。深耕林区多金属成矿规律,完善预测评价技术,支撑找矿靶区优选;创新成矿理论,构建找矿模型,有效指导矿床勘查工作,彻底告别“盲人摸象”式勘探。针对火山岩覆盖区、森林覆盖区找矿方法技术瓶颈,创新勘探技术,开展勘查技术示范,让大地深层的矿脉“早露真容”。

科技凿通“金山绿廊”。以开展多类资源赋存规律调查为根,破解综合利用技术瓶颈;以创新矿林协调发展为钥,打造绿色矿业示范样本。联合锻造“央地企+产学研”深度合作示范平台,申报国家重大专项,实施地质人才培养计划,推动林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内蒙古森工集团打开的不仅是开放合作的“山门”,更是思想观念与发展路径的“心门”。当沉睡亿年的矿藏被现代科技唤醒,当森林绿与矿业蓝在生态优先的旗帜下交融共生,这场以所持矿业权为核心、开放合作为纽带、科技创新为杠杆、绿色优先为底色的改革发展实践,正在莽莽林海中开辟一条资源永续、产业兴旺、绿富同兴的振兴新路。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