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十年创新 传递生态文明之声———汗马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科普宣教深入人心

包文君
2025-10-17
2052

■本报记者 娄文锋 通讯员 邓海霞

“梆梆梆……”兴安四月,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尚未触及汗马保护区林海深处,一种类似木棒敲击的奇特声响便打破林间的冷寂,这“梆梆”声正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黑嘴松鸡在林间卖力地“歌唱”。在汗马生态文化馆内,大家可以通过高清影像资料“穿越”到这片原始森林,亲眼见证生命在严酷环境中绽放的华美乐章。

汗马保护区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294种,其中包含驼鹿、貂熊、黑嘴松鸡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种;野生植物841种。同时,它也是中国唯一的“使鹿部落”———敖鲁古雅鄂温克的传统栖息地。汗马保护区通过多种多样的科普宣教形式,有效地向公众宣传了科学保护自然的观念,使公众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保护区。

十年来,汗马保护区以“传播生态理念、提升保护意识”为目标,逐步构建起“阵地建设+活动开展+媒体传播”三位一体的科普宣教体系,累计投入1700余万元,打造“汗马自然教育”品牌,让生态文明的种子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在公众心中生根发芽。

汗马保护区的宣教之旅,始于基础设施的扎实建设。汗马保护区内先后建成了林区首家生态文化馆、一所自然教育学校、两条自然教育栈道、70米宣教长廊,形成“馆、校、道、廊”一体化的宣教阵地。

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汗马生态文化馆馆长王家祺介绍:“汗马生态文化馆内设有5个主题展厅,通过生态场景布置、实体标本陈列等形式,向大家全面解读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生态价值与人文多样性。特别是今年文化馆全面升级改造完成后,引入了智能机器人讲解员,它不仅可以回答观众提出的关于生态保护的问题,甚至能带领小朋友参与生态知识问答,让参与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自然教育的活力在于互动与体验。汗马保护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线上同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多元化的科普活动。每年举办“汗马生态开放日”“青少年科考夏令营”等活动,累计接待访客3万余人次。组织科普团队深入根河市、金河镇的中小学,开展“生态课堂进校园”活动60余场,覆盖学生8000余人次,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直接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

2024年,汗马保护区联合北京红石青野自然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举办“探秘大兴安岭”自然教育活动,吸引了来自广东省的36名国际学校青少年参与,通过森林游学、冰河溯溪、巡护体验等研学课程,实地感受到内蒙古大兴安岭丰富的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在信息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汗马保护区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合作,推出《自然保护区里的绿色守护者》《汗马冻土秘境》《自然的力量》《秘境之眼》等高质量生态纪录片。其中,《汗马冻土秘境》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后,收视人数超500万人次,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同时,汗马保护区策划拍摄《汗马600秒》《野性北疆》等10余部生态科普短片,播放量累计超过1000万次。出版《原真的大自然》《内蒙古汗马自然保护区驼鹿》等系列科普读物10余部,并依托微信公众号、政府门户网站等渠道,发布科普推文300余篇、短视频100余条。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汗马保护区在第二个“国际生物圈保护区日”,发布“汗马共识倡议”,倡导全球生物圈保护区加强合作,共同开展自然教育,推动形成全球性的自然教育网络。先后与吉林长白山、云南西双版纳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缔结为姊妹保护区,并与俄罗斯的卡通斯基、库兹涅茨克等国外保护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野生动物监测、自然灾害防控等领域的合作交流。

十年耕耘,汗马保护区不仅守护了一片原始森林,更在无数人心中播下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他们以一场场活动、一部部影片、一本本读物、一次次互动,将生态文明的理念从北疆林海传递至五湖四海。在这里,生态保护不仅仅是禁令与巡护,更成为一种可感知、可体验、可参与的文化与生活方式。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