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巧捕鼢鼠记

包文君
2025-10-23
1230

■本报通讯员 包萨其拉桂

“你看这个鼓起的土坡,底下准有东北鼢鼠在搞破坏!这些‘地下小偷’专啃沙棘树根和幼龄林的根,若不及时防治,整片林子都得遭殃。”阿尔山森工公司森防站工作人员马凌云蹲在一片沙棘林里,看着脚下鼓起的土包,琢磨着捕鼠计划。

连日来,公司森防站针对东北鼢鼠开展鼠夹防治行动,巧用“土方法”破解“大难题”,为沙棘树和幼龄林撑起“防护伞”。

东北鼢鼠虽不起眼,却是林区的“隐形杀手”。它们常年在地下活动,凭借锋利的牙齿啃食植物根系,导致沙棘树枯萎。“之前这片沙棘林,好几棵树莫名枯死,挖开土一看,根系全被啃烂了。有的沙棘树被东北鼢鼠啃得折断倒地,红彤彤的果实还在上面,我们看着都心疼。”森防站技术员虞宏斌无奈地说,“这些家伙藏得深,常规防治手段很难见效,我们琢磨了好久,才决定用鼠夹防治的办法,既环保又高效。”

此次防治行动,森防站工作人员做足了“功课”,每一个步骤都暗藏“玄机”。“找鼠道是关键!东北鼢鼠挖掘能力强,会在地下形成四通八达的通道,地面上鼓起的土坡就是它们的‘信号塔’。”马凌云一边说,一边用自制的“探子”扎进土层,仔细寻找鼠道的痕迹。“‘探子’就是我们把炉钩子弯曲的部分掰直弄尖之后做成的工具,非常实用。”

找到鼠道后,虞宏斌手持铲子开始挖坑,不一会儿,一个适中的坑就成型了。紧接着,他小心翼翼地将鼠夹放入坑中,调整好角度,确保能精准夹住鼢鼠。“这夹子上的铁丝需要固定在土层外面,防止鼢鼠带着夹子逃回洞中。”

放好夹子后,工作人员用黑色塑料袋将坑盖住。“黑色塑料袋能遮光,模拟地下黑暗的环境,让鼢鼠放松警惕。”虞宏斌解释说,随后他又用周围的土将塑料袋四周压实,只留下鼠道的入口。“这样一来,鼢鼠沿着鼠道跑过来,就会触发夹子,想跑都跑不掉。”

最后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旁边的树枝上绑上红丝带。“红丝带是我们的‘标记符’,在林子里特别显眼,一眼就能找到,既能提醒其他工作人员这里有鼠夹,避免误触,也方便我们后续查看。”马凌云指着树枝上飘扬的红丝带说。

据了解,鼠夹放置1至2天后,工作人员就会前来开启。“这两天时间,足够鼢鼠‘上钩’了。每次开启鼠夹,看到捕获的东北鼢鼠,大家都特别有成就感,再累也值了!”马凌云充满了期待。

截至目前,阿尔山森工公司森防站已在生态功能区多个重点区域布设鼠夹,捕获东北鼢鼠百余只,有效遏制了东北鼢鼠对沙棘树和幼龄林的侵害。下一步,森防站还将持续关注东北鼢鼠的活动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防治策略,为林区生态安全保驾护航。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