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情系林海守北疆 半生护绿志不移———记“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阿里河森工公司森林经营中心党总支书记潘立成

包文君
2025-11-24
1325

□本报通讯员 潘志鹏

他,与林海为伴、以青山为家,从一名怀揣理想的普通技术员,成长为森林经营战线上的“排头兵”。三十四载寒来暑往,他用脚步丈量林海,用汗水浇灌绿意,在祖国北疆的生态屏障上,书写了一段平凡坚守与不凡担当的绿色人生。他,就是阿里河森工公司森林经营中心党总支书记潘立成。

1991年夏天,刚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校毕业的潘立成,怀揣着对林海的向往,背着行囊来到阿里河森工公司齐奇岭林场营林队。当时的林区,交通不便、条件简陋,营林队员们住帐篷、饮河水,每次上山作业都要徒步数小时。作为一名年轻的营林技术员,潘立成参与人工造林、植被恢复、森林抚育、义务植树等多项重点生态工程,不仅要承担现场技术指导工作,还主动参与一线作业,哪怕手掌磨出血泡,肩膀压出深痕,他也从未有过半句怨言、一丝退缩。

“真的没人抱怨,因为我们心里清楚,种下一棵树,就是在为子孙后代造福。”回忆往昔,潘立成语气平静,却字字千钧。正是这段扎根一线的艰苦实践,成为他职业生涯最珍贵的“第一课”,熟练掌握了人工造林、植被恢复、森林抚育等关键技术,也为日后科学开展森林经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路走来,潘立成先后担任原森林经营处造林专业队队长、副主任和森林经营中心党总支书记等职,岗位在变,但初心未改,他从未离开林间,始终是那支穿行林海的技术队伍中最坚实的脊梁。在他主持和推动下,公司森林经营工作实现了从“粗放管理”向“精细作业”的跨越。他主导建立“检查+复核”双验收机制,强化过程管控和中间质量管理,确保每一块林地、每一道工序经得起时间考验、自然检验。

“种树从来不是单纯的力气活,而是实打实的技术活。”这是潘立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科学整地、合理密植、精准抚育,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森林的健康生长。为此,他注重人才培养,组织技术培训和现场教学,培养基层骨干百余人,打造了一支懂技术、能吃苦、肯奉献的专业队伍。

潘立成敏锐地捕捉到绿色发展的新机遇,勇闯碳汇领域新赛道。在森工集团统一部署下,他带领团队系统梳理林地资源、开展碳储量测算、完善档案资料、对接国际标准,全力推进“阿里河—吉文造林碳汇项目”,委托中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并成功在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建立造林数据库,迈出市场化碳交易关键一步。该项目涉及林地12591.2亩,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6000余吨,50年总固碳量约30万吨。

“过去我们卖木材,现在我们‘卖空气’。”谈起这个转变,潘立成眼中闪着光芒,“这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生态价值实现的具体路径,我们要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他深知,这不仅是发展理念的革新,更是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之道。

在同事眼中,潘立成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每年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期间,他都会深入作业现场,指导整地、栽植、抚育等各环节;遇到复杂地形或突发问题,他第一时间赶赴一线协调解决;有的作业员工对操作规程不熟悉,他蹲在现场讲解、反复演示;烈日当空,他顶着草帽穿梭林间记录数据。“他从不摆架子,干起活来比谁都拼。”一位共事多年的老员工评价道。

今年,潘立成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奖章”荣誉称号。这是对他三十余载扎根林区、矢志绿化的最高礼赞。在此之前,公司“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林区“兴安脊梁”等多项荣誉,早已见证了他的赤诚与担当。但在潘立成心中,真正的荣誉从不在奖状里,而在那一片片由荒山变绿野的土地上,在那一棵棵挺拔生长的幼树间。

“只要还能走得动,我就要继续守护这片林子。”这是潘立成的朴素誓言,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如今,岁月染白了他的双鬓,风霜刻进了他的皱纹,57岁的潘立成凝望这片用半生心血守护的林海时,那双眼睛里的光芒,始终清澈而坚定。在他的感召下,更多年轻人接过绿色接力棒,沿着他走过的路,继续为祖国北疆的生态屏障添砖加瓦,让绿色的希望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生不息。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