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守护美丽底色 续写生态荣光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巡礼
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宛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翡翠,镶嵌在祖国北疆之巅;它是我国五大重点国有林区之一,其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它是环北极泰加林带在我国最大的延伸,是全球寒温带天然针叶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我国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一圈三区五带”总体格局的“东北生态保育区”;它是习近平总书记期望内蒙古自治区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的重要组成,它维系着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安全,在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就是和谐美丽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从1946年开始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生产建设,1952年设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并经中央批准开始有计划地整体开发。第一声“顺山倒”的号子划破了寂静的林海长空,开启了林区开发建设的征程。林业工人顶风雪、斗严寒,靠人力用大肚锯、弯把锯伐木,用牛马套子在冰雪滑道上集材,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住地窨子和帐篷,睡小杆铺,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把一条条“木龙”运往祖国各地,有力支援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称为“共和国长子”,书写了大兴安岭人的光荣。
自开发建设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坚决贯彻国家林业方针政策,广大务林人坚持一手栽树、一手砍树,左手砍树、右手栽树,累计更新造林2000多万亩。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资源已恢复到开发建设初期水平,相当于六十多年里再造了一个大兴安岭。
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对林区的期望与嘱托,在自治区党委、国家林业局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导下,实现了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修复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向以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的转变,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2015年4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结束了长达63年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历史,2017年2月20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挂牌成立……
在迈向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交上了一份精彩答卷。
保生态屏障 筑绿色长城
“天保工程”是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决策。“天保工程”的全面启动和实施,不仅可以使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使其恢复和发展,而且对促进林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林区建设步伐、搞好地区经济建设,都是难得的重大的历史性机遇,被赞誉为“德政工程”和林业的“希望工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天然林保护,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天然林保护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机遇期。
2014年,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果断采取“停伐、扩面、提标”等政策措施,分步骤率先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和龙江森工集团实施停伐试点,2015年停伐范围扩大到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等四省区,2016年全面取消“十三五”期间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指标,天然商品林采伐全面停止,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的目标基本实现。
2015年4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并于3月31日在根河林业局乌力库玛林场举行了停伐仪式,标志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正式“停斧挂锯”,伐木人变身“森林卫士”,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热闹了60多年的大山瞬间回归了宁静……
森林资源是林业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的基础。按照国家《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的要求,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不断健全和落实天然林管护制度,对14497.38万亩林地全部落实了管护责任。结合林区实际,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林业局、林场、管护员(站)层层签订森林管护责任书,明确管护责任,同时根据管护工作职能要求,将管护人员划分为直接管护、专业管护、季节性管护和管辅人员,因地制宜对不同区域和地段采取不同的管护方式,切实做到“人员、标志、地块、责任、奖惩”五落实。目前,林区森林管护人员总计22192人,管护站513座,面积4万平方米,其中移动式管护站71座,固定管护站中与木材检查站及瞭望塔合用的85座;移动管护岗68个,管护标志牌390块,管护责任落实率为100%。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有林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森林覆盖率分别由开发初期的637万公顷、6.6亿立方米、60.1%,提高到目前的827万公顷、9.49亿立方米和77.44%,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分流安置富余职工96698人,维护了林区的稳定。“天保工程”给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
大杨树林业局作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森林资源管护单位,经过多年管护经验的探索并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森林资源管护方式,包括管护站、巡护队和家庭生态林场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道路建设的加大投入,使得管护责任区内道路四通八达,这就给森林管护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而移动管护站作为管护站管护形式的一种,自身具备太阳能发电设备和取暖做饭设备等功能,在农林交错、人员流动大和森林旅游区这类复杂的管护区域内,更能发挥其管护位置灵活、驻扎时间长等特点,在确保生态安全、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和谐美丽新林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与此同时,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还探索森林管护新机制。绰源林业局在天保办下设直属管护大队,将重点地区和重点管护站直接管理,部分重点管护区域实现了管护工作与防火电子眼相结合,提高了管护的精准度,智能管护迈出可喜一步。
今年,天保工程二期建设濒临尾声,新一期的天保工程即将到来,对务林人来讲,不变的追求就是保护这片森林,让这片森林发挥重大作用。
多育苗 多植树 护好林 守好绿
森林面积辽阔、集中连片、农林交错,林间植被茂密,地被物厚,春秋两季干旱少雨,风大、风多,且干雷暴天气频繁,林区被列为国家一类重点森林火险区。
“进入林区,防火第一。”森林防火工作关乎生态安全,历来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林区抓防火的力度也在逐年增强。
森林防火工作各项规章制度是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也是开展督察问效、整改落实的重要依据。就在今年春防前两天,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森防指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森林防火工作约谈制度、责任追究办法、火源管理办法、宣传工作方案、联动联防办法等文件,对林区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森林防火奖罚办法进行了修订。
随之而来的是,全方位的专项督查。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成立了7个森林防火专项督查组,进驻到各林业局,专门督查森林防火工作。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党政主要领导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深入到各林业局林场、检查站、瞭望塔、野外作业点等森林防火“最前沿”,现场督导检查森林防火工作,全方位、无死角地督导检查,掀起了林区上下同心同力抓防火的热潮。
5月22日,尽管下起了小雨,但克一河林业局索图罕林场的30名快速扑火队员依然像往常一样,准时集结在林场待命,时时刻刻抓防火,已成为林区上下的常态。
“早5点,快速扑火队准时达到各自看守区域进行巡逻,做好春防第一个关键期‘清明节’期间的森林防火工作”、“早8点,快速扑火队集合,整理队形,体能训练”“由于今日风力较大,快扑战旗运兵车去林场居民区,向居民宣传防火,并开警报,严禁今日生活用火,并在守望山悬挂红旗,予以示警”……在扑火队值班日志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队员们每天的工作。在林场快扑队员冯金林看来,只要能把火管住,再苦再累也值得。
春防结束后,曾经担任过瞭望员、管护员的冯金林将迎来又一次的角色转换,成为林场森林经营专业队的一员。今年,生态保护建设内部购买服务已在林场展开,尽管已经52岁,但冯金林对自己的体力很有信心,“一线工人就得干一线的事儿,不干活哪能挣钱,多劳多得才是正理。”对于购买服务,冯金林很期待。
最是一年春光好,植树添绿正当时。5月22日,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重点国有林管理局主办的“绿化祖国·低碳行动”201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义务植树活动启动仪式在根河林业局举行。活动期间,300余人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共栽植樟子松、白桦、丁香等6个树种共11713株苗木。
上下联动,内外联合,为林区绿化造林注入了新的动力。万亩荒山荒地披新绿,一株株新栽植的树苗迎风而立、错落有致、摇曳多姿,近山、远山,处处散发着树木的芬芳……随着植树季节的到来,从城镇到林场、从荒山到居民区、从重点路段到旅游景点,到处是植树的身影,到处是绿化的战场。
自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不断加大森林培育和保护力度,出色完成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各项任务,20年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66.7万亩,森林抚育6953万亩,补植补造177.5万亩,有效管护林地14497.38万亩,为林业永续发展、生态和谐作出了突出贡献。
森林病虫害一旦大规模暴发,其危害不亚于森林火灾。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务林人把森林病虫害作为“无烟的火灾”加以重视,时刻保持着对森林病虫害的高度警惕。
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针,重点国有林管理局不断加强有害生物预报监测,推广无公害防治技术,连续多年优质完成了国家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四率”指标。同时,开展了森林保险业务,有效增强了灾后再恢复、再生产能力。
与植树、护绿同步,林政资源管理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自2012年开始,重点国有林管理局联合驻区专员办、森林公安持续开展林地清理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毁林开垦、蚕食林地、偷猎盗采等危害生态资源安全的行为。同时,在北部原始林区开展武装“三清”行动,杜绝了非法采金和猎捕野生保护动物的行为,极大地打击了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和违纪行为,案件总量呈下降趋势,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
总结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当前,新成立的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正在探索建立更加有利于维护生态安全、提供生态服务的新机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让林业工人放下手中的斧头和油锯,彻底实现从砍树到护林的转变,迎来了生态建设的新时代,林业工人更加憧憬转型后的美好生活。
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林区碳汇交易成功地将无形的生态产品转化为了有形的生态财富,让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变得“有市有价”。过去林区人保护森林,加强生态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林区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此,林区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艰辛。但是林区人民并没有得到有偿补偿,生态产品也难以量化、货币化,而林业碳汇交易机制有效地将生态产品商品化、货币化,成为了跨区域生态补偿的一种有效途径。
2017年12月18日,绰尔林业局与浙江华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完成一笔金额为40万元的林业碳汇项目交易,这是林区第一笔碳汇交易,也是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第一笔碳汇交易,标志着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迈出重要步伐,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绰尔林业局拥有42万公顷生态功能区面积,五一林场就是这个碳汇项目区的所在地。初春时节,北方的天气却依然雪花飘飘,寒风刺骨,林场的管护员趟着厚厚的积雪,在林间巡护。管护队长艾文献介绍说:“五一林场有专业管护人员40人,我们501管护站有4名管护员,负责3432公顷的管护任务,约占林场管护面积的1/7,主要职责就是保护好这片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谈起林业局的碳汇产业,他言语中透露着强烈的责任感。“碳汇产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前段时间有幸参加了林业局举办的林业碳汇交易和森林疗养基础培训班,可以看出林业局对我们管护人员的重视,同时我也深感责任重大,更有信心把管护工作做好,保护好绿水青山,保护好绿色家园。”
“绰尔林业局认识到碳汇交易是林业生态产品进入市场,实现商品化、货币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于是在2014年选用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VCS方法学进行碳汇开发,经历了项目设计、监测、审定、核查以及核证碳减排量(VCU)的注册等几个阶段后,于2016年完成注册。经监测,从2010年至2014年的第一个5年项目减排量为38万吨,预计20年总减排量为138.7万吨。”资源管理处党支部书记于世平告诉记者。
绰尔林业局副局长宋永利说:“我们将把这笔碳汇收益继续用于生态保护建设,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让绿水青山释放出更多生态红利,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南有西双版纳,北有莫尔道嘎”地处林区北部的莫尔道嘎林业局通过旅游业开发、森林资源管护、劳务输出、发展种养业等产业,发挥了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
他们紧紧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确立了“大旅游、大产业、高标准、高起点、上档次、上规模”的发展战略,按照“绿色、金色、银色”三色并举、“春夏秋冬”四季并重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一条黄金线,建设两条精品环线,开发三条特色单线”的旅游特色产品。目前,全生态的旅游发展格局已初具雏形,森林公园已被列入内蒙古大兴安岭精品旅游线路中,成为内蒙古生态旅游和“东北亚寒温带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真正意义上填补了内蒙古“原始森林”旅游的空白。在重点开展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生态旅游的同时推出额尔古纳界河观光、激流河漂流、原始林野宿、森林浴健身等旅游娱乐项目。自1998年至今,累计接待游客近150万人,地区性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5亿多元。连续四届获得“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金牌单位”,先后被评为“全区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点”、国家AAAA级原生态旅游景区、“中国最具特色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森林康养基地”、“中国森林养生基地”等荣誉。随着森林旅游的健康发展,莫尔道嘎地区旅游服务产业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地区人民参与旅游的热情空前高涨。
莫尔道嘎地区旅游接待宾馆扩展到75家,4600张标床;旅游饭店、特色餐饮店77家,5800多个餐位;林区土特产品经销商店、摊位40多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7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遍布景区各地达3400多人。产业已由简单的接待型发展成为连接各种产品要素的服务型旅游产业。今天,森林旅游已经成为该地区就业率最高、发展前景最光明、投资回报率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阳光产业。
革历史积弊 增发展活力
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亲切慰问林区职工时明确指出:历史有它的阶段性,林业工人当初砍树是为国家做贡献,现在“看树”保护生态同样是为国家做贡献,林业的主要职能就是要保护建设好生态环境,林业的政策会越来越好,林区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自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以来,林区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停伐成果,封存调整木材采伐设备4331台套,停止森林采伐调查,严格按规定办理运输证,强化木材检查站管理,对停伐产生的1.65万名富余职工逐步进行了妥善安置,确保了“停得下、稳得住、不反弹”。
林区开发建设以来,长期承担着区域内大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008年,林区开展了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教育、卫生、广电三个系统138个单位,机构剥离移交属地管理,剥离在册职工13088名、退休职工9635名,剥离移交资产5.3亿元。此后,森林公安、无线电管理职能机构移交自治区有关行业系统管理。停伐后,遵循“交得出、接得住、管得好、可持续”的原则,林地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实施,将林业承担的计划生育、住房公积金管理、林业城镇市政环卫、供暖、供水、供电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序移交属地政府和行业系统,移交职工4411人,资产5.6亿元,实现了政企分离的重大体制变革。
在社会职能剥离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2017年2月20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挂牌成立,掀开了林区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为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增强林区发展活力、持续改善民生的国有林区新体制、新模式、新机制,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按照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创新林业生产组织方式”和自治区改革总体方案“森林资源管护、抚育、经营、造林、防扑火等林业生态保护建设任务,凡能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实现的,要面向专业服务队伍购买服务,逐步过渡到向社会购买服务”的要求,以购买服务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积极推动建立符合林区实际的森林资源经营管护机制,全力推动生态建设购买服务试点工作。林区选择根河、乌尔旗汉、阿里河、绰尔等林业局为先行试点单位,根据试点运行情况制定完善《林区生态建设购买服务指导意见》和森林经营、森林管护、森林防火三个配套方案,标志着林区购买服务体制机制改革进入了提质增效的崭新发展阶段,为下一步逐步过渡到向社会购买服务奠定了基础。
在森林管护购买服务制度方面,根河林业局作为森林管护购买服务主体,建立森林管护责任制,层层落实管护责任,做到人员、地块、责任、标志、奖惩、资金六落实。现阶段,各林场组建森林管护专业化服务队,实行森林管护成果内部购买服务,等待条件成熟时,逐步过渡到向社会购买服务。
在森林经营购买服务方面,根河林业局森林经营内部购买服务遵循“内部公开招标,选择优秀施工单位,按照服务质量购买森林经营成果”原则,对其森林抚育、人工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补植补造、植被恢复、种苗培育等项目实施内部购买。按照森林经营内部购买服务管理办法及相关合同约定,通过实行内部购买服务,购买森林生态建设成果,达到提升森林经营作业质量的目的。
2016年,根河林业局成立森林经营处,将各林场、贮木场、汽运处等生产一线转岗工人组建成16个规范的综合经营专业工队,作为独立的专业化的森林经营作业单位,从而完成了森林经营体制的转变。各林场作为林业局的派出机构,代表林业局作为购买服务的购买方,森林经营处等作业单位作为服务方,林业局委托森林经营科、资源科、安机科等部门作为购买服务的监管方,从而实现了“管办分开”。
森林经营内部购买服务制度实施后,根河林业局通过向专业队内部购买服务,大大提高了森林经营的效果和质量,实现了提高生态建设质量的目标。森林经营实行内部购买服务方式及内部招投标方法,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使职工个人主动性、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保障了职工利益,保证了职工收入。
放眼今天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林海茫茫,松涛滚滚,生态文明留住了绿色的基脉。
放眼今天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自然的轮回中,莽莽苍苍,山峦叠翠,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宛如一座巨大的绿色宝库,向世界展示着勃勃生机。
放眼今天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广大干部职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信心百倍,他们为使北方亮丽风景线更加亮丽,为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敢让林海更郁葱,他们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用激荡松涛做出征的战鼓,阔步前行,续写荣光!(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