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三代人的深情诉说

朱高华
2018-07-04
1652

          ■ 本网首席记者 赵佳佳 通讯员 赵兴祖 1978年,当图里河林业局西尼气林场杨凤义和老伴汪凤芝在电视上看到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消息,第一时间告诉街坊邻里,大家欢呼雀跃,共同畅想美好生活。如今,梦想变为现实,一晃已经过去了40年。“改革开放是中国时代的变迁,对咱家来说也是幸福的,国家富强,我们心中也有了底气,现在是吃得好、住得好、用得好,有钱啥都能买得到。”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杨凤义老人一家三代人的故事也是林区几代务林人的一个缩影。
          杨凤义老人今年83岁,一辈子出过3次远门,第1次是1956年,18岁在山东老家参军后作为义务兵支援朝鲜建设;第2次是1962年,27岁从部队转业后来到了图里河林业局西尼气林场当了一名伐木工;第3次是2017年,82岁从西尼气回山东老家,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北京看天安门。采访中,杨凤义老人说自己岁数大了,过去的很多事情都记不住了,可提起年轻时在山上采伐和护林的事情,他却娓娓道来,因为那段艰苦岁月与荣光早已烙印在了一代人心中。
          杨凤义老人回忆道,最难忘是冬天的12月份,住帐篷、小杆搭的大通铺,吃粗粮、冻土豆子等,每天早上六点不到就背着锯和斧子上山了,森林里冒着白烟,3、4米以外都看不到人,穿大棉袄棉裤、毡嘎达都冻腿冻脚,那时候伐木全靠弯把子锯,一天能赚3块多钱,别看那时候生活苦,但工人们干劲足,多干活、多贡献,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出木材。
1952年,“顺山倒”的第一声号子在西尼气响起,在图里河人看来,林区从这里走来。
          汪凤芝有着和所有林业家属一样的朴实与勤恳。杨凤义冬季上山采伐,春夏秋季造林防火,一年四季围着大山转。照顾孩子、操持家内外、开商店、搞鱼塘,汪凤芝支撑起了大半个家。她不禁感叹,为了支持老头干工作,自己带着4个孩子,还要抚养妹妹和杨凤义的外甥,一家人挤在不足50平方米的板夹泥房里。“年年修补抹墙,冬天冻害把墙角和地板冻出了大窟窿,夏天棚顶漏雨,上面用塑料布接着,扎个眼,地上摆满了盆,现在想想都不知道怎么过来的。”
          汪凤芝告诉记者,杨家一共盖过3栋房子,但都是板夹泥,最后一次终于换成了砖房,这得益于林区实施的棚户区改造工程。随着新林区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的实施,西尼气林场脏乱差真正成为了历史。
          杨凤义老人的大儿子杨连文,是西尼气林场有名的“杨大干”,由于兄弟姐妹多,杨连文把接父亲班的正式工作让给了弟弟。16岁的杨连文先后到生产队、营林队工作,林业生产各道工序都干过。90年代,山上小工队改制,杨连文承包了蹦蹦车给林场拉烧柴,一直干到停伐。他说:“第二代务林人伐木有油锯、运材有汽车,木材生产时代有我们的贡献,响应国家的号召保护山林也有我们的付出,扎根林区,无怨无悔。”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的整整40年,杨连文立足岗位做奉献,今年他将完成“使命”,光荣退休。
          如今,杨连文的儿子,也就是杨凤义的孙子杨海涛从部队转业回到了林区,在林业局小车队工作。杨海涛说:“我们这一代生下来就赶上了好时代,虽然从未受过苦,但更要传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精神,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为美丽林区建设贡献力量。”
          汪凤芝大娘说:“一辈子风风雨雨这么些年,真正感受到国家越来越强盛,生活越来越富足,希望年轻一代好好工作,保护好祖国这片绿水青山。”
          杨凤义老人家的院内,娇艳动人的野百合绽放,远处绵延的青山环抱林场,这山、这水、这人,讲述着动人的故事。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