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衣食住行话今昔

孙书程
2018-07-19
1481

        时光匆匆,改革开放已经40载,林区职工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近日,笔者走访了几位乌尔旗汉林业局的老职工,倾听他们对今昔生活变化的讲述。
        在林区工作了30多年,今年76岁的退休职工冯奎武说:“改革开放之前,林区生活艰苦,居住条件简陋,不少职工三世同堂,挤着住在板夹泥房子里。条件好点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住的是砖平房。1985年,林业局考虑我是支援边疆的老知识分子,特别照顾我,为我分配了林业局家属楼的一间三居室楼房,让我特别感动。到了2010年以后,国家的棚户区改造和生态移民等惠民政策,让林业局职工,特别是大部分林场职工告别了祖孙三代居住的‘雨天漏雨,晴天漏风’的板夹泥和砖平房,顺利入住棚户区楼房。如今,林区绝大多数职工的安居梦实现了。”
        今 年71岁的大集体退休职工王春月告诉笔者:“1978年以前,林区粮食以玉米面、高粱米、小米、大碴子等粗粮为主,白面、大米叫做‘细粮’,都是凭票供应;副食种类不多,新鲜水果、青菜种类少,鱼肉更是难得一见的‘奢侈品’。那时候,只有病号才可以吃点细粮,大年三十,家里才能吃上一顿饺子。我的邻居梁大哥是林业局的单职工,家里老少三代十来口人,过年的饺子是用秋季储存下来的大头菜、长白菜剁碎了,滴上两羹匙豆油,和上几两肉馅儿或者一盒肉罐头碎末儿做饺子馅儿,做饺子皮的几斤白面也是攒了好久。进入八十年代,有了议价粮店和私人开的副食店,大家吃的东西才逐渐丰富起来。2006年以来,林业局大集体职工开始正式退休且工资逐年增长,吃的东西开始讲究营养健康了。”
        退休职工梁立红感慨地说:“我开始记事儿的时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大人们的衣服以黑、灰、军绿色居多,样式单调。孩子们的衣服都是妈妈缝制的。一件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淘气孩子的裤子屁股上经常打着补丁。爱美的女孩都羡慕我有一个巧手的妈妈。从小妈妈为我织毛衣,买花布、缝布衫,还精心绣上梅花鹿等图案,让小伙伴们羡慕得不得了。这些经过妈妈细心制作的新衣服要格外珍惜,过年过节才拿出来穿,平时就穿旧一点的衣服。到了八十年代,孩子的衣服可以买现成的了。在2000年之前,乌尔旗汉市场的内衣没有纯棉的,大家想买件纯棉内衣都往牙克石跑。这也和当时经济不发达,职工收入低,商贩进货专挑便宜货有关。2002年以后,我终于能够在本地买到有商标、有品牌、有质量保证的棉质内衣了。现如今,什么样的衣服都有,大家也能买得起了。”
        今年52岁的兴安里林场职工魏海民告诉笔者:“40年前,林区的路多数是沙土、石子铺就的简易路,出行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六七十年代,谁家有辆自行车,那就是富户了。八十年代,谁家有辆摩托车,甭管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那就是‘土豪’了。2000年以后,进口摩托和电瓶车成了本地交通的主流。2010年以后,私家轿车逐渐成了时髦的代名词。有车一族先考驾照后买车,开着私家车自驾游,出门时间自由灵活,生活惬意得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买车队伍或准备买车。”
        笔者聆听着,遥想着……老一辈务林人胼手胝足,艰苦创业;新一代务林人肩负生态保护建设重任,放下斧锯投身护绿……是几代务林人共同奋斗,让林区人的日子越来越幸福。( ■冯雪莉)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