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绿色银行”“存”住绿水青山———阿里河森工公司国土绿化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系列报道之二

唐永朋
2022-09-27
4332

       ■本报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陈晓琳 米何妙子 通讯员 潘志鹏

       这是一张赏心悦目的答卷:阿里河森工公司倾力打造集常规育苗、特色种苗繁育、良种基地经营、种质资源库建设、科技创新于一体的林木种苗中心,年育苗能力达2000万株以上,犹如一座家底丰厚的“绿色银行”。

       这是一场持之以恒的长跑:自1995年引种西伯利亚红松以来,阿里河森工公司从未间断过引种、嫁接、繁育、科研工作,成功将俄罗斯优良的西伯利亚红松跨国“远嫁”到林区,打造西伯利亚红松廊道,未来可期。

       阿里河森工公司到底有什么“育苗秘籍”和成功经验?带着种种疑问,记者来到林木种苗中心一探究竟。

       “土专家”巧念“育苗经”

       金秋时节的阿里河,墨色的绿、浓烈的红、明艳的黄交相辉映,像被打翻的调色盘。而林木种苗中心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千万株苗木阡陌纵横、如茵铺展,沐浴在秋日的暖阳里。

       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不仅苗木长得俏,还涌现出了不少“土专家”“田秀才”和能工巧匠,林木种苗中心主任李士成就是其中之一。他先后担任育苗工、育苗队副队长、队长、苗圃副主任、主任,积攒了20多年的种苗生产工作经验。

       李士成向记者坦露:“几十道育苗工序,如果其中一道工序出了毛病,所有的工作全部归零,所以我们时刻紧绷这根弦,在培育的过程中,一直关注苗木长得好不好。”

       俗话说,人巧不如家什妙。李士成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每一个小发明、小创造,都能解决育苗大问题。李士成如数家珍地介绍他的育苗“神器”:“这是我们率先引进的自走式自动微喷系统,实现浇水、打药、施肥一体化作业,在全林区得到了推广;这是我们改造适应本地育苗的筑床机、播种机;这是我们特制的模具,容器杯装袋、摆放时能更加整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解决容器大苗防寒难的问题,李士成独辟蹊径,引进造雪机开展人工造雪防寒,进一步提高了苗木的越冬保存率;他和机械安全员苏庆阳成功研制出蓝莓覆土机、撤土机和卷膜机,改变了劳动密集型作业模式,节约了成本。

       李士成清晰地记得,他刚来苗圃的时候仅有几架木质大棚和一台拖拉机,浇水全靠人力。随着种苗生产的快速发展,阿里河森工公司持续改造、维修苗圃基础设施,更新换代老旧设备,新增各种育苗专用机械设备和库房,把每一笔费用都花在了“刀刃”上。

       “红色引领绿色”焕发“生命力”

       通过无人机高空俯瞰圃区,一块块苗床、一排排育苗大棚“镶嵌”在大地上,整齐划一犹如田字格,蔚为壮观。

       “这就是党建工作与育苗工作交织互融产生的‘生命力’,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林木种苗中心党支部书记张树涛一语道破“玄机”。

       林木种苗中心主任李士成对记者说:“育苗生产也能干出艺术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的确如此,林木种苗中心的党员干部职工不仅是美的“耕耘者”,更是“绿色家底”的“储蓄者”,他们把绿水青山“存起来”,把使命担当扛起来,让青山常在、后继有林。

       近年来,林木种苗中心党支部积极创建“‘两带两推’为种苗添新绿”党建品牌,即老工人带动新工人、新机械带动旧机械,推进珍贵树种乡土化,推进种苗培育产业化,还成立了“苏庆阳党员示范岗”,确保重要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关键时刻有党员,时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80后”林玲就是林木种苗中心去年引进的专业人才,老技术员发挥传帮带作用,很快让林玲掌握了育苗技术。

       在大棚育苗区,记者见到了正在查看苗木生长状况的林玲,她兴奋地说:“这是我们今年新育的4亩西伯利亚红松,长势特别好,经过炼苗期,已经开始木质化了。”

       表面看上去瘦瘦小小的林玲,实则也是“女汉子”,对待工作毫不含糊。“我主要负责育苗生产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和监督,基本上天天往地里跑,有时冒着大雨也要赶紧到圃区看一看,生怕把新播的苗浇坏了。”

       “树苗从播种到上山造林,有60个关键点。如果监督管理不到位,苗要是生病了或者大量死亡,那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正因为亲身体会到了育苗的艰辛和不易,林玲说自己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学习更全面、更精湛的育苗技术,严格做到苗木规格不达标不出圃、苗木质量不合格不出圃,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培育更多的优质壮苗。

       “技术流”插上“金翅膀”

       林木种苗中心共有19个育苗区,总面积762亩,主要培育兴安落叶松、樟子松、云杉、西伯利亚红松、东北红松、水曲柳、榛子等常规树种及珍贵树种,为绿化造林提供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苗木。

       如何持续为“绿色银行”增值赋能?林木种苗中心将产业化发展方向的目光瞄准了素有“泰加之王”美誉的西伯利亚红松。

       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他们在种子处理、播种育苗、穗条贮藏、嫁接方法、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拥有成熟的“技术流”,为育苗事业插上了“金翅膀”,实现了育苗数量多、引进的种源无性系多、育苗成苗率高、嫁接成活率高、造林保存率高的目标。截至目前,已培育实生苗650万余株,嫁接苗9.5万余株,造林2万余亩。

       林木种苗中心副主任王翠丽带记者参观位于兴阿林场133林班的西伯利亚红松良种基地,一株株笔直高挺、郁郁葱葱的西伯利亚红松在这里被分区管理,精心照料着,像森林卫士一样守护着这片土地。种子园里定植着托木斯克、赤塔、满归种源,对西伯利亚红松种质资源开展保护和扩繁。

       在林木种苗中心的圃区里,他们采用大营养杯培育西伯利亚红松绿化大苗,培育各个苗龄和高度的西伯利亚红松,每年梯次递增,让苗木能够像银行存款一样“随用随取”,用于满足造林绿化和市场需求。

       “今年,我们重点完成了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西伯利亚红松引种扩繁与生态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分课题的生产任务,共建立无性系保存区90亩,营造母树林1000余亩、生态经济兼用林2000余亩、材果兼用林2000余亩、坚果林600余亩,并取得一项自治区科技成果,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为西伯利亚红松的推广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王翠丽高兴地说。

       在西伯利亚红松数百年漫长的生命里,或许这30年的大兴安岭林区“安家记”只是沧海一粟,但对于像王翠丽一样的科研技术人员来说,却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让更多的西伯利亚红松在此扎根繁衍。

       “西伯利亚红松浑身都是宝,能改善林木结构,丰富树种组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可观,如果存量多了,取出来的就是金山银山呀!”展望西伯利亚红松带来的美好前景,王翠丽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