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张俊涛 刘洪林 刘磊
入夏以来,受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等影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北部持续干旱少雨,日平均气温达到20℃以上,部分地区出现35℃以上高温,根河市以北区域连续一个月无有效降雨,加之强对流天气高发,雷电活动频繁,7月6日至8月8日,林区累计发生雷电地闪8.5万次,仅7月27日和28日两天就发生雷电地闪1.55万次。特别是北部阿龙山、满归、根河、金河等地海拔高、地势开阔,地面特殊高山植被偃松林含水率低、含油率高、腐殖质厚,发生雷击后极易燃烧。在同纬度地区,加拿大、美国相继爆发特大森林火灾,造成巨大森林资源损失。
8月6日11时32分,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直升机载人巡护发现阿龙山森工公司塔朗空林场一处烟点,此后54个小时内,阿龙山、满归、根河、莫尔道嘎、北部原始林区等地又相继爆发14起森林火灾。起火点多位于海拔高度在1100米至1400米之间高山陡坡,林间偃松密布,灌木丛生,站杆倒木多,树木油脂含量高,地下腐殖层厚度达50多厘米。
火情就是命令,救灾就是担当。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快扑队员和森林消防队员向火而行,经七天七夜奋力扑救,于8月12日8时16分实现全线合围,未发生人员伤亡和重要设施损失,火灾扑救取得决定性胜利。
全体参战人员克服高温酷暑、偏远无路、山高林密等重重困难,不畏艰险、连续奋战,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合围,把损失降到了最低,在整个火场无降雨的条件下,创造了依靠人力反应快速、科学扑救多点集中爆发的雷击森林火灾典型战例。
高度重视果断决策
火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批示“防次生灾害,尤其是夜间”。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常务副主席黄志强、副主席代钦就火灾扑救工作多次作出批示指示,要求组织力量,形成合力,合理布兵,积极扑救,确保安全。
国家森防指下发紧急通知,并召开视频调度会,对夏季雷电火防范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国家林草局局长关志鸥要求“内蒙古森工集团加强夏季雷击火防范,早发现、早处置,确保安全”。
自治区副主席、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副总指挥代钦率应急、林草、气象部门和呼伦贝尔市等相关负责同志赴火场指导火灾扑救工作。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兼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彭小国持续调度火灾扑救工作。国家、自治区森防指办公室分别派出工作组协调火灾扑救。北方航空护林总站袁俊杰书记帮助协调开通火场附近空域,为航空作业提供保障。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宋新春总队长赴一线督战。
森工集团坚决贯彻国家、自治区领导的指示批示精神,快速反应、果断决策,统筹调配扑救力量和大型装备分头处置。根据火场态势,科学制定扑灭火战术,先后共调集6526人(其中林业扑火队伍5386人,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1140人)参加灭火作战;调动各类防灭火飞机11架、大型机械设备59台、各类车辆327台辆,风力灭火机、割灌机、油锯等各类扑火机具4700余台套。同时,组织精干领导小组火速赶赴扑救难度最大的火场前线指挥。
上级的高度重视、科学调度、精准指导,确保了火灾扑救工作科学严密开展,高效有力推进。
指挥科学扑救迅速
火灾发生后,森工集团高效应对,立即启动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按照应急指挥体系,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闫宏光,总经理恩和特布沁第一时间率队赴火场一线,在阿龙山建立前线指挥部并担任扑火总指挥,各位班子成员、集团高管按照火灾应急预案分工配合,统筹抓好扑救指挥、综合协调、后勤保障、宣传报道、火场督查等工作,形成了指挥、扑救、保障协同贯通的前线指挥体系。
针对林区北部特殊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准确研判火场发展态势,制订具体扑救方案,综合采取“一点突破、两翼推进”“多点突破、分兵合围”等战术战法,通过索降扑火队员、飞机吊桶压制火头快速灭火,大型机械设备和扑火队员多点向心、地面跟进,开设生土隔离带、水泵接力以水灭火清理火场等措施,做到了急而有序、忙而不乱、密切协同。
森工集团森防指和前线指挥部准确研判各个火场发展态势,统筹多方调集力量,及时调整战略战术,始终将火灾置于掌控之中。各参战单位昼夜兼程、多点向心,梯次进入灭火作战中,保证各个火场和火场各个方向都有重兵扑救、重器攻坚,为成功扑灭大火提供了坚实的力量支撑。
森工集团所属19个森工公司全面动员,多个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率队深入火场一线;集团总部15个部门负责同志第一时间进入火场,负责火场指挥、督导检查、后勤保障等工作。一线指战员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精准有效贯彻前指的战略意图,牢牢掌握了灭火作战的主动权。
除调动扑火力量进入火场参加扑火作战外,还抽调人员协助扑火各项工作,出向导、运给养、作保障、守火场,付出了大量艰辛努力。有的森工公司虽然本地也有火情,但依然以大局为重,迅速组织力量驰援阿龙山火场;有的森工公司援外扑火队克服了路途遥远、环境陌生等困难,连夜驱车驰援,第一时间进入火场一线……
航空护林局充分发挥空中优势,在偏远无路的原始林区作战中发挥关键作用,统筹调度11架飞机,第一时间发现火情,第一时间提供全面准确火场信息,累计飞行245小时39分钟、125架次,索滑降127人、机降144人,吊桶洒水201桶694吨,运送物资13次16.7吨,架起了扑救火灾的“空中通道”。
团结一心、英勇奋战,彰显了林业“逆行者”钢铁般的凝聚力。
配合有力无缝衔接
在火灾扑救过程中,地方、林业协同配合,军警民共同参战,医疗、航空、气象、通讯、运输、电力等后勤保障部门协同一致,形成了强大合力。
“转隶不转岗、换装不换责”,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参战队伍充分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承担重点火场关键部位的扑火任务,当先锋、打头阵,充分发挥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主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
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调动人员和飞机及时支援,应急、通信、交通、电力等部门人员全力协调支持,体现了“一片林、一家人、一条心”区域联防的重要作用。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主要负责同志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加大警力投入,深化火场警戒、交通疏导、治安维护等工作,迅速侦查火因。各相关森林公安分局立即启动森林火情调查预案,成立调查组迅速赶赴火场开展勘验调查工作。
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气象局主动开展气象服务,及时通报卫星热点信息,实时发布气象预警,提供火情天气预报,组织地面人工增雨作业。
为确保给养充足、品类齐全、安全卫生,后勤保障组坚持每天从金河、根河、阿龙山等地采购馒头等不宜长时间储存的食品,采取灵活的运送方式,安排飞机、汽车、全地形运输车等分段运输,尽最大可能将物资运送到距离灭火人员最近的位置,减少人员体力消耗,保障了一线扑火人员的战斗力。医疗组除做好伤员救治准备外,还针对高温酷暑、蚊虫叮咬准备了常备药品。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林海日报等媒体记者积极主动深入火场一线,对火灾扑救进行了全面及时的新闻报道,7天刊发新闻报道70多篇(条),点击量突破千万,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连续作战敢打必胜
8月8日,记者抵达阿龙山森工公司应及事务处前指时,空中直升机不断起降,忙着运兵。后续增援扑火队伍仍在院内集结,随时准备出发火场。
指挥室内,一侧的墙上展示着阿龙山森工公司生态功能区地图,中间的沙盘上,显示着火场地理信息、布兵情况,一目了然。对讲机声讯不断,一条条火场信息向这里汇集,一道道指令从这里下达。
8月9日,库都尔森工公司第二批扑火队员连夜赶赴阿龙山森工公司阿北林场火场一线。当时,整个山顶全是烟,火场直线距离1.4公里,坡非常陡,全地形运兵车开不上去,队员只能轻装上阵,从切入火线到合围,队员们经历了极其艰难的48个小时。
晚上8点,有的队员已经累得趴在地上爬不起来,此时,火线还差800-1000米合围。队伍已在高温中奋战了8个小时,虽然极度疲惫,但剩余火线不彻底打灭,大家都不甘心。“再鼓鼓劲,一定要合围。”库都尔森工公司扑火队伍指挥员、工会主席郑凤江提议,随后所有队员都站了起来,誓与火魔较量到底。
两天的时间里,队员们只吃了一点火腿肠、糖果。随身携带的水,舍不得喝,要给风力灭火机和操作员的手套降温。手套湿了,再加上大火的炙烤,好多风力灭火机手的手背烫起了水泡。火烤难耐,风力灭火机手就趴在地上坚持作战。
队员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勇气、毅力,让毕拉河林业有限责任公司扑火队伍指挥员、副总经理王德利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有了另一种感受。他说,这次扑火,指挥员和战斗员都进入了“默认状态”,自动自觉地去灭火,火不灭,人不停。
就这样,在高温炙烤和站杆倒木的双重考验下,各扑火队伍在火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灭火奇迹。
王彦是阿龙山森工公司应急事务处扑火队大队长,正在外地看望孩子的他,本想着陪孩子多待几天,但是接到火情命令时,他二话没说,立即返回,担当向导员,把每支队伍精确地带到灭火地点。火灭后,他坚持留在山上看守火场,只能在心里想念孩子。
“我在扑火队已经工作31年,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孩子在出生的时候我都没在身边陪伴,感觉对家人和孩子亏欠很多,但这么多年过来了,家人也都理解,谁让我就喜欢这片绿色林海呢。”王彦笑着说。
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哪里艰苦,哪里有火,就出现在哪里,战斗在哪里,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火场一线扑火队员并肩战斗、同甘共苦,一起守护着内蒙古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这正是:烈焰熊熊告急情,是谁敢向火山行?临危自有英雄汉,应急林业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