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集体林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林业产业高地,集体林地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0%、林地面积的91%以上,遍布于八桂大地的群山峻岭、莽莽林海。集体林区是提升碳汇能力的重要载体、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和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资源。
新一轮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以来,广西以统筹推进“确权登记、规模经营、金融创新”为主线,以协同推进“稳确权、扩流转、强产业、活金融、促增收”为路径,以创新推进“资源打包、市场运作、项目经营、林票合作、利益联结、联农带农”为切口,稳步推进政策创新、产业创新、金融创新、机制创新,一幅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治理优的锦绣画卷正在八桂大地上徐徐展开。
科学优化改革规划设计
广西在全国非先行先试省区中率先以省级党委、政府名义出台改革实施方案,配套制定重点任务清单、重要政策清单及试点工作方案,形成“一个方案、两张清单、两项试点”的规划设计。逐级成立改革专责机构,林业、自然资源、金融监管部门分别牵头推进;召开总林长会议动员部署改革重点任务,发布2025年第3号林长令,聚力推进林权确权登记等“五大改革攻坚”,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全区组织在南宁市、玉林市、河池市等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在南宁市武鸣区、邕宁区等26个县(市、区)分类实施林权确权登记、适度规模经营、林木采伐管理、产业促农增收、林业金融创新5个方面专项改革试点,创新推进集体林地确权登记,加力推进林业绿色金融创新,持续放活森林经营管理机制。
深化林权确权登记攻坚
广西在全国率先印发清理规范林权历史遗留问题方案,推动地籍调查成果互认。强化以林权数据整合为抓手,组织开展林权确权登记情况摸底核实,建立工作台账,坚持原依法颁发的林权证“不变不换”,结合日常登记需求,申请一宗、办理一宗、解决一宗,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整村(屯)集中清理规范。
全区充分利用高分影像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建立“以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地籍调查模式,进一步整合资源汇交数据,推动实现“不花钱”零成本确权登记;创新技术优化流程,加快实现“少花钱”低成本高效登记;充分利用国家储备林项目资金,通过“花项目的钱”来破解确权登记经费短缺难题。一年来,全区累计新核发林权类不动产权证面积1359.4万亩,其中2025年以来新核发林权类不动产权证宗数同比增长45%。
提升林地规模经营效益
广西统筹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以国家储备林建设、商品林“双千”基地建设为载体,引导林农、村集体流转闲置林地参与“国户联营”“场村联营”“场户联营”,全区国有林场(企业)带动集体林地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500万亩,吸纳近7万农民就近务工,支付劳务费约20亿元,年人均务工收入超过3万元。建立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奖补机制,支持通过流转集体林地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拓展“两山”转化路径,聚力推动“林板家”“林浆纸”“林文旅”“林种(养)+”“林医药”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广西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市场化金融、实效性政策引领机制模式创新,积极招引知名药企,推动设立专项基金,打造贯通山上山下、林里林外的“林下经济产业综合体”,招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
广西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储备林林票制度改革,优化“资源打包、市场运作、项目经营、股份合作、利益联结”机制,林农、村集体参与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林票合作经营总额达1.17亿元,惠及林农1.59万户;进一步深入推动林票改革提点扩面、提标升级、提质增效。
做好林业金融创新文章
完善林业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推行油茶贷、桉树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在集体林重点县域打造专门服务林业金融信贷的专责机构。充分利用产权交易平台开展林权流转鉴证服务,创新推出林业产业发展类商业性保险。截至目前,全区林业贷款余额达1455亿元,同比增长14.40%,其中,“桂惠贷—木材贷”贴息贷款余额12.08亿元,有效降低经营主体融资成本2400万元;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238.75亿元,同比增长8.82%。
广西探索开发“银行+担保+保险+收储+森林经营”组合模式,创新“融资担保公司担保+银行放款+林担兜底收储”“银行放款+林担兜底收储”等模式,优化提供“林农种植+龙头企业科学营林+林担融资”一站式服务。
放活体制机制便民利民
充分利用区域地图掩模技术、高清影像图及实景三维数据等先进数字化手段,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方村村林农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地籍调查、合同签约、产权登记三项事务“一窗联办”;贺州市八步区推行“室内指界核实”并建立电子签章系统。全区统一的林权登记信息化平台已覆盖11个市、80个县(市、区),通过数据统计模块实现信息实时汇聚,林权登记服务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升级。
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