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记录自治区70年来各行各业创业的艰辛、辉煌的成就。本报从即日起推出“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美文”专栏。
1947年5月1日,在迎接新中国诞生的曙光里,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了,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区。7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自觉把地区和个人的前途命运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他们守望相助,砥砺奋进,开拓进取,将这片神秘的土地由贫穷、落后、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现代化的内蒙古。
内蒙古幅员辽阔,地貌复杂,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因而曾流传着“轻工业皮毛匠,重工业钉马掌”的苦涩民谣。经过几代人艰苦不懈的建设,而今,全区铁路运营总里程已增加到1.35万公里,居全国首位;民航机场24个,居全国前列。“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高铁一通,转换时空”。“高速一修,经济加速;飞机一飞,经济起飞”不再只是梦想和口号,而是举目可见的现实。
历史上以游牧为主的内蒙古,城市、村镇建设极其薄弱,曾几何时,草原居民经历住蒙古包、赶勒勒车、烧油灯粪火,汉族人住土坯房、点小电灯、烧煤取暖做饭等不同历史阶段的生活。随着自治区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当年只是小县城的呼和浩特早已步入现代化大都市的行列,草原钢城包头早已发展成为国家规划建设试点城市。如今,全区城镇化率已达6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全区93%的行政村实现了没有危房、安全饮水、街巷道路硬化、通电通广播电视通信、有标准化卫生室、有文化活动室、有便民连锁超市; 农牧区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部分保留传统游牧、狩猎生活的牧民、猎户,也实现了户户通电,他们在蒙古包里可以看电视、上网聊天、洗澡洗衣,彻底告别了“黑暗”的生活。眼下,许多农牧区居民在饮食上早已不满足于吃饱喝足,而是考虑如何吃得更加绿色、更加健康……
作为七十年代随父母来到大兴安岭林区落户的我,更是切身感受并见证了内蒙古自治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的腾飞。1980年,我们家从北山脚下那幢居住了6年的低矮潮湿的板夹泥房搬进了保暖的砖瓦房,结束了饮用水要去公共水井挑、买粮用肩扛,爬犁拉、房屋每年至少要维修一次的苦日子,大米、白面代替了有限的供应粗粮,鸡、鱼、肉、蛋在餐桌上频频亮相,福利燃煤结束了上山取柴的艰辛。
1990年,我们家搬进了结构合理、大窗子、自供暖气的新砖房,饮用水用水泵抽,24小时供电,电视多频道……进入二十世纪,我们从山场搬进了环境优美的小镇,住进了明亮整洁、集中供暖的棚改楼,做饭用液化气,有了手机、网络、数字电视等现代化设施,饮食从“有啥吃啥”变成了“吃啥有啥”,出行从步行、自行车变成了电动车、轿车……闲暇之时,走在平坦洁净的路上,徜徉在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景区,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忆往昔筚路蓝缕,看今朝春华秋实。7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生态文明、风景壮美、各民族幸福生活,成为祖国北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和舟共济70载,而今扬帆再起航。2016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在全区人民的瞩目中胜利召开了,会上确立的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和宏伟目标,鼓舞人心,更增强了各民族干部群众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沐浴着转型升级的强劲东风,新一轮发展大幕已隆重拉开了,目前,全区2500多万各族人民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正在把“新蓝图”变成“路线图”、“施工图”,携手共谱富民强区新华章。 (□钟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