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百载商埠,穿越时空的邂逅

凌鹤闻
2025-05-14
518

□米平华


去年冬月十七,结束了惠州巽寮湾畅游后,我们和朋友登上了去往汕头的高铁,开启了难忘的潮汕之旅。


从惠东乘高铁去汕头行程约1小时,我目视着车窗外闪闪而过的民居和郁郁葱葱的山林,低头用手机上输入“汕头”字样,瞬间,一行行滚烫的文字便映入眼帘。汕头濒临南海,是著名的华侨之乡,也是全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恩格斯在1858年《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书中指出,“汕头是中国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这说明在十九世纪中叶,汕头的商业就已名扬海外了。据史料记载,当时曾有多个国家的领事馆设在汕头,文化多元,万商云集。从那时起,汕头便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一百多年来,开放的基因与特质,深深烙印在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脉之中。


我们下榻的酒店安排了专门的接站车,司机师傅一路上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着汕头的概况和特色。“汕头市内共有三大区,金平区、龙湖区和濠江区,了解开埠文化,品尝潮汕美食、欣赏汕头美景,都应以小公园为中心,向周围辐射”……我心想是什么样的小公园具有如此的凝聚力呢?


简单吃过午饭,我们搭乘网约车直奔小公园而去。到了所谓的“小公园”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小公园并非我们想象的有花有草的观瞻性公园,而是汕头老城区核心地带的统称,全名为“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历史文化街区”,其核心点以“中山纪念亭”为发端,一条条骑楼老街呈环形放射状,形成了扇子一样形态的城市街区。我们踏入小公园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百载商埠”时代,目之所及的是保存完好、场面恢宏壮观、极具震撼的骑楼建筑群。


潮汕是著名的侨乡,自古就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据史料记载,潮汕籍海外华侨华人总数高达两千万人,约占全国华侨总人数的1/3。这些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骑楼,多数都由早年“下南洋”的华侨在海外挣到钱,返乡后投资建造而成,其规模气势磅礴,是目前我国建筑面积最大的近代骑楼建筑群。这些骑楼始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建筑风格多以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式、巴洛克式和现代式风格为主。走在这些骑楼的老街之间,仿佛能听到过去商贾云集、繁华喧嚣的声音。这些特色鲜明,时代感浓郁,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的老城区,成了汕头这座历史名城独具魅力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历史文化街区结构分为“一轴、两核、三区”。“一轴”以潮人精神家园为轴,以安平路为轴线,通过标志性建筑改造、公共空间塑造、交通梳理、文化凸显等手法,彰显轴心拉动。“两核”以中山纪念亭、南生百货大楼、邮政总局旧址、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等标志性建筑,承载百年商埠文化核心和骑楼风情文化核心。“三区”包括小公园片区、安平西片区和现代居住片区。这些老街每一条都有其独特的风情和故事,每一座骑楼、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让人不禁为之心醉!走在骑楼下,我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繁华的商业时代,感受到了那份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小公园开埠区不仅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文脉,也承载着不少海内外潮人的乡土记忆,是“潮人精神文化的家园”。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邮政总局旧址和侨批文物馆,在一条丁字街区的三角地,它们相距仅在数十米之内,距小公园中山亭的核心点也仅数百米之遥,是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步入开埠文化陈列馆内,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汕头,从一个偏远的小渔村,因开埠而一跃成为连接中外的重要商贸枢纽,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汕头自身的命运,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汕头开埠不仅是经济上的开放,更是文化上的交融。这里俨然成了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前沿阵地,它既保留了浓厚的本土特色,又吸收了外来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我站在那些展示汕头开埠初期建筑风貌、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的展品前,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心跳,感受到那份开放与包容的力量。


在开埠文化陈列馆过道对面,便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汕头邮政总局旧址。这座始建于1922年的老建筑,它不仅是一个邮政机构,更是一座承载着百年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地标。


走进汕头邮政总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雄伟的花岗岩基座和八根优雅的希腊式圆柱,正立面对称,横亘悠久岁月,让人不禁感叹其建筑之美。大楼内部,宽敞的大厅陈列着丰富的邮政历史图片以及潮汕特色邮票的展览,仿佛让人跌入了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车马邮件”的慢生活年代。方方正正的信函、绿色的邮政自行车、清晰的邮戳,以及邮袋、邮帽、邮差穿的衣服等实物,这些展品生动地再现了旧时邮局的运作场景。特别是那些看似平凡的邮袋、邮帽和邮差制服,它们因为承载着历史的足迹和过去的回忆而显得弥足珍贵。除了实物展览,邮政总局还复原了旧时的邮政营业窗口,柜台以铁栏杆为界,真人大小的蜡像邮政员工在柜台后忙碌,让人仿佛置身于清末民初的邮局之中。走出大楼外,看到广场上还摆放的旧时的邮筒和邮差雕像,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氛围,吸引着游客们驻足拍照留念。


参观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汕头邮政总局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见证了汕头、广东乃至中国邮政通信的演绎和变迁。在这里,我仿佛触摸到历史的痕迹,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潮汕风情;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看到了漫漫岁月的痕迹和一位岁月老人远去的身影。与此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了现在科技信息时代,一部手机连接世界,所带来的便捷和神奇,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给人们所带来的幸福与美好。


“侨批”是百年前在海外打工经商的游子,以银信合一的形式往家中邮寄的一种家书,它不仅是汇款的特殊凭证,更是海外华侨与家乡联系的纽带。踏入侨批文物馆,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这里收藏着超过12万封侨批,每一封侨批都承载着海外华侨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牵挂。


在展柜前,我仔细端详着那些泛黄的纸张和充满力量的字迹。这些侨批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家长里短的温馨,也有国家大事的关切。一封封侨批,就像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着海外华侨的艰辛与奋斗,以及他们对家乡的无限眷恋。我被一封落款为“辛巳年(1881年)十一月”的侨批深深打动。信中,海外华侨详细记录了寄回家中的款项用途,并表达了对家人的挂念和不舍。这简单的文字背后,透露出的是海外华侨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深沉的爱。除了个人情感的表达,侨批还记录了海外华侨对国家大事的关切。比如,有侨批中提到了对日本重新武装的坚决反对,以及对抗战胜利的喜悦之情。这些文字让我感受到了海外华侨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汕头侨批文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文物的地方,更是一个让我们了解历史、感受人性、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这些侨批所蕴含的情感、责任和奉献精神,是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的宝贵财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侨批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都说白天的小公园是一种景致,夜色中的小公园更令人神往。第二天晚饭后,随着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在天际,我们又驱车来到了小公园。夜色如墨,一进入小公园,我就被那浓厚的历史氛围所吸引。小公园内条条街道灯火辉煌,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汕头的夜幕之中。古老的骑楼建筑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显韵味,每一栋都像是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我沿着石板路缓缓前行,脚下的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了时间的轨迹上,感受着岁月的流转和变迁。我们来到小公园的核心区“中山纪念亭”,这座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的亭子在夜色中显得庄严肃穆。我站在亭前,默默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同时也感慨于汕头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回身目视不远处的皇后酒店和百货大楼等历史建筑,它们在夜色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灯光柔和地洒在骑楼建筑上,为这片古老的街区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外衣。我抬头仰望星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这次汕头商埠文化之旅,我不仅领略了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我相信,这次旅行将成为我们一行记忆中一段珍贵的回忆,让我在未来的日子里时常想起这座美丽的城市———汕头。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