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报通讯员 杨一
炎炎夏日,他与伙伴们一起走进课堂,为小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林业知识普及课,在孩子们心中厚植生态文明理念;暑假回家后,他积极投身生态保护志愿服务活动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志愿青春守护生态之绿。他叫董科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林区孩子,现就读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美丽富饶、瑰丽雄奇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保存最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被誉为‘北疆的绿色长城’……”说起自己的家乡,董科妍总是自豪满满。
为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董科妍作为今年暑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支教“声浪逐水,语波传韵”实践队的队长,走进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长智镇陈岗小学,开展以“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生态家园”为主题的林区知识普及活动。讲台上,他用一张张内蒙古大兴安岭的生态照片和视频资料,向孩子们讲述森林作为“地球之肺”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描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73年来的奋斗历程,将大量木材和林副产品源源不断输送到祖国各地,有力支援了国家建设,赢得了“东林西铁”的美誉。他还结合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地形地貌,详细讲解了务林人脚踏实地守护茫茫林海的感人事迹。
孩子们认真聆听董科妍讲解,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对林业知识的渴望,课后,大家纷纷表示,要保护好森林家园,有机会一定去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亲眼看看满眼是绿色的“童话世界”。
结束支教活动返回家乡后,正值家乡宣传林下资源采集管理的紧要时期,董科妍的妈妈是阿龙山森工公司的一名员工,当得知公司要开展生态保护志愿服务活动,他毫不犹豫报名参加,同妈妈一起向当地百姓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他们前往检查站、管护站、广场、主要公路,并深入居民区等地,发放《致阿龙山地区职工群众的一封信》,广泛宣传提前采集、掠青采集和破坏资源等行为对森林资源的严重危害,强调保护林下野生植物资源的紧迫性及规范采集的具体要求,力求让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董科妍再次积极参与到地区主题宣传活动。活动中,他与志愿者们一起在人流量密集的场所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手册,向广大群众普及生态保护知识,介绍“全国生态日”设立的意义。“您看,这册子上写着生态日设立的意义,咱们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和这有关系呢。”他微笑着向一位接过手册的爷爷解释,不一会儿就发出去了100多份。遇到驻足倾听的群众,他便用家常话聊起生态保护的政策法规,说起本地的森林现状和保护方法。讲到生态破坏的后果时,他举了几个身边的例子:“就像咱们常去的那条小河,前几年垃圾多了,鱼都少了,这两年大家一起保护,水又清了不是?”一番话下来,不少人点头同意,慢慢明白生态保护原来就藏在柴米油盐的日常里,和自己的日子紧紧连在一起。
这个从林区走出去的青年,用声音和行动传递信念,让青春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实践中,绽放出比林间晨雾更动人的光彩——而这份对家乡的热爱与宣传生态保护建设重要性担当,还将随着她的脚步,走向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