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本报记者 刘磊
大兴安岭山麓的晚霞,映照过他踏查线路的脚步;额尔古纳河畔的晨露,见证过他凌晨伏案记录数据的身影。他,就是邢玉宝,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现任内蒙古森工集团风天林草公司国土调查测绘室主任。他用25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在广袤的林海中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劳动赞歌。
2000年,从内蒙古水利学校水土保持专业毕业的邢玉宝,怀揣着对绿色事业的热爱,加入规划院。刚入职时,老森调队员的话让他至今铭记:“森调人的办公室永远在青山绿水间……”
邢玉宝首次参加外业调查,便深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中。原始森林里基本没有路,调查队员只能靠双脚走到每个坐标点。作为一名新手,他紧跟着老队员的步伐,在林海中开启了野外生存与调查设计的沉浸式课堂。那时没有GPS的精准定位,外业装备只有“老三样”:指南针、地形图、卫星照片,调查设计全凭森调队员用肉眼在层峦叠嶂的山峦中捕捉地形特征。面对陌生的山形地势,他每日怀揣着三件“法宝”,像拼图般对照着等高线与实景,用格尺在地形图上测量每一段未知的距离。历时2个多月的风雨穿行,磨破的鞋底见证着他从“图纸迷航”到“林海识途”的蜕变。
2008年6月,邢玉宝带领队员深入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281、282号样地的复查工作。保护区内阴雨连绵的天气为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凌晨两点,他冒雨带队出发,在湿滑泥泞的道路中跋涉八个半小时,才到达282号样地。迅速完成复查工作后,他们又面临着新的挑战。282号样地到281号样地的直线距离虽然仅有8公里,却需跨越暴涨的河流,绕行陡峭的山壁,穿越无人涉足的沼泽湿地。连续降雨导致河水浊浪翻涌,队员们在河畔搜寻了一小时才找到一处勉强可涉水的浅滩。刺骨的冷水灌进靴筒,浸透衣裤,同行的调查员提议“估算数据返程”,邢玉宝却严肃地拒绝了,他说:“数据是生态监测的生命,我们要对国家负责,对林区的未来负责!”简短的话语掷地有声,道破了林业人对数据真实性的执着。当暮色笼罩山林时,队伍终于抵达281号样地,精准完成每一项调查指标。返程途中,星光与手电筒的微光交织,他们于午夜十一点半才回到驻地,19个小时的连续奋战,他和队员用脚步丈量出责任厚度。
正因这种“不获全胜不收兵”的执着,邢玉宝为后续清查工作争取了宝贵时间,确保大队按计划转点,为整个清查任务的高效推进奠定了基础。在此次森林资源清查中,邢玉宝以扎实的专业功底、精湛的技术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意识,带领小队提交了真实准确的调查数据。2009年3月,其所在小队荣获 “规划院优秀调查队”称号;同年7月,被自治区林业厅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及生态状况综合监测评价先进工作组。
2019年,邢玉宝担负起牙克石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主要负责人的重任。他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他带领队员翻山越岭开展实地调查。面对海量的数据,反复核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力求将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经过长达2年的不懈努力,他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任务。经自治区验收与质量评定,此次调查成果评定为优秀。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林草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为国土调查工作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提升野外生存本领,只是森调工作的一部分,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森调工作的专业技术也在逐步提升。
近年来,邢玉宝针对传统森林资源调查外业工作量大、效率低的问题,作为技术负责人的他,积极推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艺改革技术推广示范》项目,于 2017 年成功获批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补助资金项目。项目团队依托多年行业经验,深度融合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森林资源数据库及森工公司经营数据库,构建了 “空—地—数”一体化调查等技术体系,形成一套可复制的“遥感判读为主、地面验证为辅”的调查工艺,推动森林资源调查从“全野外实测” 向“内外业协同数字化作业”转型。
作为行业资深专家,邢玉宝深知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更多人。针对年轻队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邢玉宝耐心指导、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青年员工讲解森林调查规划设计注意事项,分享行业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激发大家对森调事业的兴趣。在其悉心培养下,多名青年员工迅速成长为单位的中坚力量,为行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多年来,邢玉宝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他常说:“这里的山山岭岭布满了我的足迹,我的人生注定要和莽莽林海同呼吸共命运,我爱大森林,爱我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