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青山脚下“红松梦”———记阿龙山森工公司西伯利亚红松科研团队带头人、“全国绿化劳动模范”马立新

唐永朋
2022-08-31
1787

       ■本报记者 米何妙子

       光阴荏苒,阿龙山森工公司西伯利亚红松科研团队带头人马立新,已由一个身强力壮的汉子,变成了一个鬓角布满白发的中年人。他守护的1.5万亩野外引种栽植的西伯利亚红松,现已成郁郁葱葱的林海,远看一片苍黑,近看一片浓绿,阵风吹过,绿浪翻滚,松涛作响……

       1989年参加工作的马立新,先后当过集材工、装车工、集材司机。2005年,调入阿龙山森工公司南娘河林场担任森林资源监督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西伯利亚红松初相识。2012年,在他担任阿龙山森工公司森林经营部部长后,与西伯利亚红松结下了不解之缘,“寻松、护松、育松”,怀揣着“红松梦”,为之奋斗了十年,获得了多项殊荣。

       2022年,马立新再获殊荣,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称号。

       与西伯利亚红松的“邂逅”

       “林区树种结构单一,兴安落叶松和白桦是常见树种,1990年西伯利亚红松的引种和种植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马立新说。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动听的语言,一张淳朴善良、刻满皱纹的笑脸,一双干裂粗糙的手,马立新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讲述着西伯利亚红松在阿龙山林区的“前世今生”。

       马立新回忆道,最初与西伯利亚红松邂逅时,他还是一名集材司机。冬日里的林区,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他在运材的路上看到有几棵西伯利亚红松,针叶翠绿,非常漂亮。那时就提醒自己,开车时一定绕开它们,把它们保护起来。

       很多年过去了,马立新一直惦念着那片葱绿。直至2012年,他通过搜集相关信息,开启了“寻松路”,寻找20年前栽种的西伯利亚红松林。喜人的是,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6块已经成林的西伯利亚红松。

       由于周边成林树木遮蔽阳光,加之常年无人抚育,西伯利亚红松林长势并不是很好,这让培育西伯利亚红松“零基础”的马立新顿感无助。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先找到培育树苗的人,才能找到抚育树木的办法。就这样,马立新独自一人前往哈尔滨市,寻找东北林业大学教授赵光仪。当时,84岁的赵光仪老人看到马立新,激动地说:“我当时还在想,如果我百年以后,有谁知道红松林的消息,就在我坟前写一张纸条烧了,让我知道它们在大兴安岭扎下根了。”

       看到老一辈人在耄耋之年惦念着西伯利亚红松,还在为改变林区单一树种结构而奋斗着,马立新更加坚定了信心,他立志要把培育西伯利亚红松的事业一直做下去。

       不断穿梭在密林深处的他是那么渺小,但是他肩上扛起的却是如此伟大的事业。

       从“0”到“1”十年磨砺“培育路”

       马立新一直珍藏着一本书———《大兴安岭西伯利亚红松研究》,书的封面写着“此书是2014年8月27日,赵光仪教授在东北林业大学的家中赠给我的,并嘱托一定要把西伯利亚红松之事做好,为子孙后代造福。”泛黄的纸张、满是补丁的封面,一页页被红笔标注的重点,马立新仔细研读书中的观点和论据,并结合阿龙山林区实际,将新疆阿尔泰山、俄罗斯阿巴坎、俄罗斯托木斯克、俄罗斯赤塔4个种源的西伯利亚红松,在办公室一个个自制苗床中开展育苗和苗木生长的试验对比,进行西伯利亚红松的良种试验。

       2014年,马立新带领阿龙山森工公司西伯利亚红松科研小组通过科技攻关,将二维码技术应用到了西伯利亚红松的信息储存和科学技术信息化管理中,利用网络将每棵树的相关数据生成独立的二维码挂牌,实现了“互联网+”的网络管理模式,并逐步建立了西伯利亚红松数据库。

       2015年,阿龙山森工公司自筹资金100万元,到吉林汪清县购买西伯利亚红松大苗50万株,经过两个多月的田间管理、大地驯化,当年上山造林栽植3万余亩;同年在俄罗斯购买西伯利亚红松种子20吨,并进行了混砂窖藏催芽,种子催芽成活率达到90%以上,阿龙山森工公司西伯利亚红松窖藏催芽技术在林区率先取得成功。

       2016年,阿龙山森工公司对在新疆阿尔泰采集的西伯利亚红松2万余株穗条进行嫁接,成活率达70%以上,个别已经结实。这一成果的应用,使西伯利亚红松提前结实成为可能。同年建立了306亩采穗圃,借鉴国内外经验,在红松上进行药物注射试验,促进其开花、结实。

       2017年12月3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西伯利亚红松经营技术高级研讨会在阿龙山森工公司召开,俄罗斯西伯利亚红松培育专家以及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黑龙江林科所人员、兴安盟科研所负责人、林区各单位科研和营林技术员等共同研究和讨论西伯利亚红松这一珍贵树种的繁育和推广,为西伯利亚红松在林区更葱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十年间,在马立新的带领下,在阿龙山森工公司西伯利亚红松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低温混沙窖藏催芽法”成为林区西伯利亚红松种子催芽首创,播种后出苗率90%,成活率97%。经三年观察,苗木保存率和成活率分别达到95%和92%。十年来共计育苗1000多万株,造林23.82万亩,其中栽植西伯利亚红松12.2万亩500万株,栽植偃松、樟子松、云杉10.6万亩,重点区域绿化造林1.02万亩,第三方认证成活率98.6%,三年保存率88.6%。

       在一代代务林人的共同努力下,西伯利亚红松、偃松这一珍贵树种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成为经济果材兼用林、碳汇高效林,实现了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推广种植铺就西伯利亚红松的“未来路”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有人说他是痴人说梦,但马立新却说:“为了这个事业,我们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不管有多大的苦,多大的难,咬紧牙关,让西伯利亚红松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各地生根、发芽、安家。”

       2019年,马立新的班组获新中国70年“新时代最具影响力班组”;2020年和2021年,马立新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聘任为“林草乡土专家”和“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2021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先后获得林区劳动模范、森林经营先进个人、森林抚育先进个人称号。

       2021年9月和11月,马立新受森工集团委托,在林区种苗培育现场会和森林经营培训班上分别作了专题讲座,为西伯利亚红松在林区扩繁、培育、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我们必须不断钻研新技术,善于运用科学手段培育西伯利亚红松这一珍贵树种,才能促进林区树种的多元化,让我们的森林更健康。要当好‘排头兵’,做好‘传帮带’,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让林区后继有林、后继有人。”马立新说。

       在他的帮助下,2022年,乌尔旗汉森工公司1.3万株西伯利亚红松成功根植在乌尔旗汉林区的大地上。

       在未来的道路上,马立新打算在林区大范围推广和种植西伯利亚红松,促进西伯利亚红松果实和产业的融合,提升西伯利亚红松的附加值。不光让西伯利亚红松在林下生根,还让它作为“作品”,供游客观赏,作为优质坚果进入市场,成为人们的口中珍馐。

       在追梦的十年里,马立新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他说,西伯利亚红松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自己仅是对西伯利亚红松实现从懵懂到熟知。未来,他希望这片林间“高材生”继续发光,更好地惠及林区,为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添砖加瓦。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