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初心易得贵坚持

叶桐
2019-05-14
1487
       人的心情谱写了自己的人生。
       要做成一件不容易甚至非常难的事,需要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回答或许众说纷纭。但是最重要的素质,应该是不变的初心加上恒心。
       如果想成就不容易之事,个中的艰难困苦,恐非常人能承受。盖所谓“非常之功需待非常之人。”这个非常之人就是有恒心、有毅力之人。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塞罕坝人就是以必定战胜风沙的雄心壮志和顽强拼搏的意志,“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通过“寂寞的长跑”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创造了绿色的奇迹。
       在50多年的时间里,一代代塞罕坝林场干部职工艰苦奋斗,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塞罕坝人始终牢记职责使命,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生态建设重任。林场的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2%提高到80%。塞罕坝林场的林木总蓄积量,由建场前的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增长了近30倍。如果林木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可以绕地球赤道整整12圈,给这个蓝色星球系上12条漂亮的“绿丝巾”。塞罕坝三代人的青春和岁月,终于还清了人类百年间欠下的这笔生态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成就无止境,奋斗有佳境。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八步沙的变化再一次印证了这个道理。当地六个老汉和他们的子孙三代,连续37年坚持植树造林治理沙漠,让“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的恶劣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变。通过多年的治理,古浪县的沙漠,整体向后推移了15到20公里。假如说八步沙八九十年代老人们不治理,那祁连山将要变成一片沙海。六老汉治沙,三代人接力。六老汉之一的张润源说:“这就是个苦力活,坚持到底,坚持住看着,这就是得有耐心、有苦心、有坚持心。”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从六老汉时代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现在的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等,第三代治沙人在父辈的基础上治沙方式在不断创新。现在,种下的梭梭林、肉苁蓉、枸杞、沙枣、柠条都在生长中,曾经寸草不生的沙漠,如今长出了经济作物,向沙漠要效益,这也是第一代治沙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心胜则兴,心败则衰。“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无数成功的事业范例,无不是坚持初心,持续奋斗成就的。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打赢“三大”攻坚战,更需要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把认识往高处提领,把行动向实处推进,爬坡过坎,久久为功。(周林)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