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别样的收获

朱容颉
2017-06-23
3253

○王玉芝
      去年秋天,蘑菇长出来的格外早,看见别人一次次采回来的蘑菇,我禁不住跃跃欲试。于是就动员放假在家的儿子和我一起去采蘑菇,儿子欣然同意。
      那天,我和儿子早早起床,带上吃的,背着筐、提着桶,骑着自行车就向西山进发了。一路上儿子眉飞色舞、神采飞扬,仿佛一只从牢笼放飞的小鸟。我心情格外舒畅,暗暗庆幸把儿子带了出来。骑过了两公里半的大陡坡,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的,但却遇到了第一个问题,不知从哪儿入山好。儿子第一次上山,我也没单独来过,这次独自出来还真有点蒙,考虑再三,我们决定在就近的林子里采。
      放好自行车,兴冲冲地钻进林子,对蘑菇展开了一场地毯式的搜索,但情况并不如想象的好,只采到了十几个小蘑菇。儿子的士气大减,我不停地安慰他,鼓励他耐下心来好好的在草丛里寻找。可是不论儿子怎么努力就是找不到,垂头丧气地说:“原来蘑菇这么难采呀,我还以为来了就直接往桶里装呢!”我忍不住笑了:“采蘑菇哪有你想象的那么容易啊!”我们一直采到中午,天气越来越热了,蚊子和瞎蠓开始不停的侵扰我们,蘑菇又很少,儿子终于耐不住性子了,径直坐到道边,一个劲儿的喊我回家。我和儿子的第一次“蘑菇之旅”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回到家里,我有些不甘心,就给一个经常采蘑菇的朋友打电话,想请他带我们去采一次,朋友爽快的答应作向导。第二天早上我又带上儿子和朋友奔向西山。西山的路很陡,几乎一路都是上坡,我被他们远远的落在后面,而儿子却劲头十足,骑着自行车紧紧跟在朋友后面,偶尔还停下来等我一下。我们在公路上骑行六公里,又沿着一条崎岖山路向山顶爬行一公里,朋友终于宣布说可以停下来采了。
      这次真的是不一样,刚一进林子里,我就采到了几个蘑菇,连忙对儿子喊道:“快看有蘑菇啦。”儿子见我采到了蘑菇,赶紧凑过来采,然后紧紧的跟在我后面,我发现了蘑菇,他就赶忙去采。我告诉他,要到离妈妈远一点的地方采,不能总是跟在我的后面,那样才能找到更多的蘑菇呢。儿子听我这样说,就拎着小筐到离我远一点的草丛里去采,可是第一次进山的他还是有些忐忑,生怕找不到我,一眼看不到我就马上喊,有时采着采着抬头一看离我远了拎着筐就往我跟前跑,像个受惊的小兔子急于找到妈妈。有时采到蘑菇,还赶紧过来让我辨认是不是有毒。我再次告诉他林子里很安全,我会时刻注意他的位置,所以他可以大胆的采。不一会功夫,儿子就熟悉了周围的环境。草丛里到处藏着小蘑菇,像是在和人捉着迷藏,让儿子时刻体验着收获的喜悦。只见他乐此不疲的在草丛里跑着,还不时的拿出手机给蘑菇拍照,高兴的对我喊着:“妈妈,山里真是太美了。”
      是的,山里太美了。正值秋天,天高气爽,碧草蓝天,伴着满山遍野的红豆秧,红豆枝上已经挂满了通红的小果子,阳光一照,红的耀眼。摘上一把放进嘴里,酸甜的感觉沁人心脾。树林里清净优雅,使人内心安详宁静,忘记了生活的烦恼与喧嚣,全身心的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此时此刻山林里除了小鸟清脆的鸣叫就是儿子欢呼雀跃的喊声了。“妈妈又采到了。”“妈妈这个蘑菇好大呀。”“妈妈快来呀,这里的蘑菇好多呀。”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儿子那从未有过的快乐——一种在书本上、课堂上体验不到的那种怡然自得的畅快。自然的博大让他震撼,更让他陶醉。
      我们生活在林区,林区的绿水青山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可是我们的孩子正逐渐远离这里,投身都市的繁华,渐渐淡忘了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这片土地。也许是沉重的课业负担阻止了孩子们迈向自然的脚步,也许是我们做父母的怜爱疼惜束缚了孩子们探索自然的脚步。其实,我们的孩子是爱自然的,我们应该让他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发挥聪明才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渐渐的儿子的小筐装满了,我的大桶也采满了。我们带着沉甸甸的喜悦下山了。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蘑菇,收获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探索和热爱。这次经历让儿子永生难忘,相信他今后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心系这片净土,牢记这一抹绿色情愫。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