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为产业工人架起“成长阶梯”

包文君
2025-11-10
1533

□本报通讯员 马莉

今年以来,库都尔森工公司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锚定“懂技术、善操作、能创新”培养目标,构建起系统化、专业化、精准化的培育体系,既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也为产业工人搭建起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

契合需求

构建“全周期”培养体系

从入职到成长为技术骨干,该公司精心打造“入职启蒙—岗位练兵—技能提升”全周期培养闭环,让产业工人成长有路径、提升有抓手。

针对新入职的员工,该公司推出为期1个月的“新工启航计划”,通过理论授课、现场观摩、师徒结对“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帮助新员工快速掌握林业作业安全规范、机械设备基础操作、播种育苗核心知识,让“安全第一、绿色作业”理念深植于心。

森林资源管理中心森调队“90后”陈鑫源,就是这一计划的受益者。初到小队时,他连基础的测量胸径都无从下手,队里特意安排有28年森调经验的老队长苑斌担任其导师。从密林中定位样地、用胸径尺精准测量,到记录树种分布、绘制林地地形图,再到分析林木生长数据、预判生态变化,苑斌每天带着陈鑫源穿梭在沟壑间,手把手倾囊相授。

“森调数据是森林的‘体检报告’,差一毫米都不行。”苑斌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也成了陈鑫源的工作准则。如今,陈鑫源已能独立完成年度森调任务,稳稳接过了守护绿水青山的“测量仪”。

该公司以“日常考核+季度评比”为抓手,将生产任务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在生产作业现场,技术骨干手把手指导新员工操作油锯等设备,纠正不规范动作;在苗木培育基地,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带领新入职员工学习苗木培育、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让新入职员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锤炼本领。

创新模式

打造“多维度”赋能平台

该公司常态化开展技能比武活动,成为产业工人比拼技艺、切磋本领的“练兵场”,涌现出一批技术骨干和创新能手。

在今年的技能比武中,森防站李双喜带领的小队凭借精准的弥雾机操作、高效的高枝剪作业技巧,获得公司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能比赛小组第一名;森林经营中心Q C小组设计的新型植树镐,能挖掘出更符合容器杯苗木根系生长的树坑形状和深度,不仅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更提高了苗木栽植的速度和质量。

此外,该公司积极与林业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组织优秀员工到先进林业企业参观学习。选派3名员工前往浙江理工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系统学习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相关专业知识,推动公司中药材种植产业规范化发展。

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该公司产业工人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筑牢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根基,也让产业工人在成长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如今,该公司有高级技师548名、技师118名、高级工142名、中级工37名、初级工1名,技能人才占比达到55.11%,一大批优秀产业工人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下一步,该公司将继续深化产业工人培养工作,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大投入力度,培养更多适应林业现代化发展的高素质产业工人,让每一位产业工人的成长故事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