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2015年3月31日,那是一个让人永久铭记、终身难忘的日子。在霍都奇林场利克斯309工队二号伐区3林班,克一河林业局举行了停伐仪式。现场悬挂着长长的大红条幅:‘克一河森工公司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仪式’,参加仪式活动的职工都头戴黄色安全帽,身着工作服;油锯、斧头、支杆以及被选中的粗壮的落叶松上都系上了鲜红的绸布。那天来了很多记者,他们不仅给我拍了很多照片,还互相拍照留念,就是为了记住这一个永恒的时刻。”
老卢,名叫卢春生,今年56岁,在山场生产一线工作了30多年。曾经从事过清林、伐木、捆木、集材拖拉机驾驶员、工队长等工作,是克一河林业局霍都奇林场职工,他边回忆边讲述着停伐时的情形。
“站在停伐仪式现场,我的心情很复杂,思绪万千,以往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我是1978年参加工作的,当时很年轻,吃住在生产一线。那时候生活物资没有现在丰富,住在帐篷里,小杆铺、大铁炉子、大炉桶,喝的是从冰包处刨回来的冰块融化的‘百草汤’,吃着冻白菜,‘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就是当时的情景。虽说条件艰苦,但是职工们在一起非常开心,干劲却很足,有使不完的劲。林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生产的大好时期,每天拉原条的车辆,就像一条长长的木龙从山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局址,最后被运到祖国各地。那时生产一线的职工每天都是五点多就起床,晚上天黑以后才下山。有时,来的车多,就打着灯装车,甚至干到十点多,什么时候车全下山了,才收工。一天下来,都是趟着没大腿根的积雪进行采伐的,棉裤、棉鞋都冻得硬梆梆的。所以说,林区广大职工为支援国家建设,他们发扬了大兴安岭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老卢继续讲着。“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和韩春利在利克斯林场的新区生产工队,俩人合作,一台J50拖拉机。为了完成当时的生产任务,起早贪黑的,有一个月的产量都达到了1500米。”
“伐了30多年的树了,突然停下来,真是有不舍之情。可又一想,国家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类生存对生态需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出发作出战略性部署,作为林区职工,咱更应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也相信党和国家不会忘记我们林业工人。”老卢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我放下手中的油锯和斧头,由伐木人变为护林人,成为北沟综合管护站的一名管护员,每天都围着林子转转,看着茁壮成长的小树,那份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一定要守护好北疆绿色长城、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老卢望着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林子坚定地说。 (郑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