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穿越古今的劳动颂歌

凌鹤闻
2025-05-07
444

□杜景云


当古老的歌谣穿越千年时空,当林间的号子与时代的旋律交织,劳动之美,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润着华夏民族每一寸生生不息的土地,传递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存密码。


翻开《诗经》,那首《周南·芣苢》宛如一幅鲜活的劳作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一群女子穿梭在田野间,欢快地采摘着芣苢。她们的动作轻盈而娴熟,口中的歌谣质朴而悠扬。那简单重复的词句,仿佛是劳动节奏的自然流露,传递出劳动带来的愉悦与满足。在远古的岁月里,劳动是生存的必需,也是生活的诗意。人们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用双手创造着生命的奇迹,用汗水浇灌着希望的种子。每一次弯腰,每一次收获,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劳动之美在这朴实无华的场景中熠熠生辉。


千年前,变乱交织的东晋时期,人们最基本的希望就是能有一块让他们安心劳动、有序生存的小村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宛如人间仙境。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村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田间辛勤耕耘,在溪畔浣洗衣物,在庭院喂养家禽。他们用双手创造出丰衣足食的生活,每一滴汗水都浸润着对土地的热爱,每一次劳作都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劳动,让桃花源成了理想的乐土,那里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人们在劳动中和谐相处,共享劳动带来的果实,劳动是他们生活的基础,更是心灵的寄托,承载着对安宁、富足生活的憧憬。


到了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村四季的劳动生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白天,男人们在田间辛勤耕耘,除草施肥;夜晚,女人们在家中绩麻织布,忙碌不停。就连孩子们也在桑树荫下,模仿着大人的样子学种瓜。这幅田园生活的画卷,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温馨的家庭氛围。劳动在这里,是代代相传的生存技能,是维系家庭的纽带,更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劳动之美,在四季的更迭中,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成为生活中最坚实的底色。“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所有家庭成员都参与的男耕女织劳动方式成了家庭美满幸福的标配,被写进戏曲《天仙配》中,世代传唱不息。


“四二年呀么嘿呀,大生产呀么嗬嗨,边区的男男女女齐动员嗬嗨!”在革命年代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如同一曲激昂的战歌,奏响了劳动的最强音。面对严峻的经济困难,战士们和群众拿起锄头,在荒地上开垦良田,推出纺车,在窑洞前纺纱织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凝聚起无穷的力量。他们用双手战胜了饥饿和贫困,用劳动打破了敌人的封锁。那一片片新开垦的土地,那一架架飞转的纺车,见证了劳动的伟大与坚韧。在延安的黄土地上,劳动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体现,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它让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团结一心,奋发图强,用劳动创造出新的天地。


从《诗经》的田野山歌到革命年代的铿锵战歌,劳动的旋律始终在历史的舞台上激昂奏响。岁月流转,时代更迭,劳动的形式在科技浪潮中不断演进,但那份以双手创造价值的热忱、用汗水浇灌希望的信念,始终是照亮前行道路的不灭灯火。如今,当智能机器与匠心巧思交相辉映,新时代的劳动者正以创新为犁、以奋斗为帆,在数字与现实交织的新沃土上,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劳动史诗。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