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米平华
在满归森工公司伊克萨玛国家森林公园广袤的密林深处,有一片大兴安岭极为罕见的松树。癸卯年冬月的一天,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在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下,趟着过膝深的积雪来到这里,仰视这片奇树时,我的眼前一亮,心为之一震,惊诧与兴奋驱散了寒冷,让我周身热血沸腾……在这片白雪笼罩的崇山峻岭、被成片的兴安落叶松覆盖的山峦中,竟出现了几片墨绿,它们犹如万绿丛中的一点“红”,与周围白褐相间的山体基调形成了强烈反差。这几片浓浓的墨绿仿佛给严寒中的大兴安岭带来了春的气息,让这片山峦变得生机盎然,它就是被人们誉为“飞来松”的西伯利亚红松。
笼罩在白雪雾霭中的西伯利亚红松,枝干舒展,挺拔俊秀,墨绿的针脉上挂满了霜花,在阳光的辉映下闪着耀眼的银光。它们成群落状分布,三五七株相互簇拥着,高的达15米以上,矮的在5至8米之间,大的树龄在80年左右,中间的树龄在40年左右,仔细数来,中龄以上的竟有61棵。细心的人会发现,竟有数百株30厘米左右的小幼树均匀地分布在两代母树四围,仿佛一个携儿带孙的三代之家,在这片幽静的山野中享受着安定祥和的生活。
西伯利亚红松在我国仅产于新疆阿尔泰山西北部,它是欧亚大陆寒温带针叶林中最著名树种,堪称“泰加之王”。当地的鄂温克族人尊称这些树为“神树”,每每有鄂温克族人从此经过,都会在树上挂上各种饰物并顶礼膜拜,以求平安祥和。但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将这些松树误认为是生长在国内的普通红松,直到20世纪80年代,东北林业大学赵光仪教授等林学专家团队来到满归,经过他们近十几年的潜心研究,并将采集的种子携带到俄罗斯列纳河地区,与当地的红松种子进行基因鉴别,最终证实了这些被埋没了近半个世纪的松树,为纯种西伯利亚红松。
关于这61棵西伯利亚红松的出身及来源,众说不一,出现了多种解释的版本。一种解释说,红松的种子是由一种往返于西伯利亚至南方的大型候鸟,在迁徙途中便下的没有消化的种子,落地生根后所致。另一种解释,却道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渊源。据有关史料考证,早在300多年前,鄂温克族人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列拿河一带,后来由于列纳河一带猎物少了,他们便顺着石勒喀河来到了大兴安岭北麓额尔古纳河的贝尔茨河流域。当时俄罗斯的列纳河两岸,生长着茂密的西伯利亚红松,其营养丰富的果粒成为鄂温克族人不可或缺的食物,在迁徙途中,鄂温克族人以兽肉充饥,以松果补充营养。来到满归阿鲁自然保护区,在敖鲁古雅定居下来的鄂温克族先人们,为重现列纳河两岸的红松奇观,把从西伯利亚带来所剩不多的种子,播洒在了贝尔茨河两岸。这些原产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广泛分布于欧亚泰加林带上的红松,终于在大兴安岭找到了“新家”。
后期,在东北林业大学教授的指导下,满归森工公司对采摘的红松种子进行了育种试验,并获得了成功。20世纪80年代,首批经苗圃培植的幼苗,在文体中心东侧试栽成功,成活株数达60余棵,部分个体树高已达3米,之后在孟贵支线和高地林场也进行了成面积的试种,均获得成功。
而今,这些不远万里从寒冷的西伯利亚来到大兴安岭的珍贵树种,不仅获得了重生,真正实现了“安家落户”,而且“儿孙满堂”,成为莽莽兴安万顷林海中的重要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