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年”是妈妈买的新衣裳、是姥姥姥爷给的压岁钱;是哥哥燃放的噼里啪啦的一挂鞭儿、是舍不得吃的灶糖和小小虾片……快过年了,禁不住想起童年过年的味道。
童年的“年”从“小年”开始。约上三五个好友,一起拿着爬犁、纸壳、木板到山坡处滑雪,嘴里含着不知是哪个小伙伴分享的“灶糖”,黏着嘴儿,粘着牙,也挡不住一起嬉笑,大喊。那一个个冻在脸上的“高原红”,那一张张咧嘴龇牙的小笑脸,那么纯真、那么开心。
最高兴的是陪着父母购置年货。市场上,看着摆在地上各式各样的对联、鞭炮、冻鱼、雪糕,总会兴高采烈的央求妈妈:“买那个‘福’字吧,那个好看!”“可不可以多买点小鞭儿,今年我可以自己燃放了!”“妈妈,多买点雪糕吧,要不不够吃呢。”
春节当天,早早爬出被窝,着急地换上新衣裳,看见谁都炫耀一下。早上不吃饭就等着中午的“八个盘子十个碗”。吃过午饭,便会让哥哥带我去河套的冰面上,抽冰尜。那个时候,根本不会抽,就是跟在哥哥屁股后,他抽着,我在后面跑着、笑着;大汗淋漓的回到家,一动不动的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春晚,期待着压轴好戏。临近12点,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饺子出锅,和哥哥抢着吃“妈妈味儿”的饺子,比赛看谁先吃到那个“带钱儿”的……
初一一大早,吃过饺子,就要赶紧跑到姥姥姥爷家,一进门,就是一声响亮的“姥姥姥爷新年好!”坐在姥家的热炕头,吃着各种好吃的,时不时摸摸兜里的压岁钱,生怕看不住就丢了似的,心里别提有多么美。
儿时的“年”,历历在目,意犹未尽。而如今,再吃灶糖,味淡了;想去滑冰,爬犁没了;对“春晚”的期待少了,考虑的不再是收到多少压岁钱,而是该给老人们一点心意。长大的我们,对“过年”的期盼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常回家看看”。